微信号:chinalenglian

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国家出手体重管理!饮食消费升级带给冷链哪些新机会?

来源:deepseek,部分数据整理自网络 2025-03-12

在刚刚过去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透露,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近期,国家卫健委直接放大招,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直接给减肥人群指明了超靠谱的科学健康方向。

图片

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让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得到显著提升食品产业链也将引发新变革。在膳食结构向低脂高蛋白转型的浪潮中,冷链物流成为保障健康饮食落地的关键支撑。

 

一、从饮食结构升级看冷链物流市场变化

中国饮食结构的转型升级影响冷链物流市场需求,从消费趋势及区域差异两个维度来看:

 

1.消费升级驱动冷链需求裂变

蛋白质消费革命:禽肉及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突破50kg,较2010年增长47%。三文鱼、阿根廷红虾等高端海产进口量年均增长18%,推动远洋冷链运输技术迭代,催生-55超低温冷库新基建需求。

乳制品消费代际差异:Z世代人均液态奶消费量达40kg/年,超出全国均值32%,低温鲜奶市场份额突破25%。蒙牛现代牧业等企业布局分布式奶源冷库,要求冷链半径缩短至150公里以内。

预制菜场景分化:B端餐饮央厨渗透率38%背景下,催生10万吨级城市冷链配送中心建设潮;C端自热火锅等品类爆发,推动冷链包装材料升级,相变蓄冷剂市场规模年增29%

 

2、区域市场梯度转移特征

县域冷链洼地填补:县域冷库容量从0.23亿2020)跃升至0.68亿2023),但单体库容<5000m³的设施占73%,运营效率亟待提升。

跨境冷链枢纽:广西凭祥口岸进口水果冷链通关时效提升至2.8小时,带动西南跨境冷链班列开行密度增至每周15班,但跨境冷链标准互认度不足制约30%品类流通。

 

二、饮食需求升级,冷链物流有哪些新机会?

结合健康饮食需求升级与冷链物流发展趋势,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行业新机会:

 

1. 健康食品需求激增,推动冷链精细化与专业化

随着消费者对低脂、低糖、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增长(如新鲜蔬果、优质乳制品、预制菜等),冷链物流需在温度控制、运输时效、品质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专业性:

低温乳制品:酸奶、低温鲜奶等产品对冷链要求极高,需全程2-6环境保障活性成分。

预制菜与轻食:健康预制菜(如轻食沙拉、低脂餐包)依赖冷链锁鲜技术,延长保质期并减少添加剂使用。

有机农产品:有机蔬菜、水果等对冷链运输的温湿度敏感度更高,需建立从产地到终端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2. 生鲜电商渗透率提升,冷链配送网络需下沉与加密

健康饮食推动生鲜电商市场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达2888亿元(年增19.1%),未来冷链物流需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

社区冷链服务:社区团购、即时配送(如30分钟达)需小型冷库、冷藏柜等末端设施支持。

农村市场激活:农产品上行(如新鲜果蔬)与健康食品下行(如低温乳制品)双向需求,倒逼冷链网络向县域和农村延伸。

多温区配送技术:针对不同品类(冷冻、冷藏、常温)的分层温控技术需求增加,例如医药冷链与食品冷链的协同运输。

 

3.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绿色冷链与智能化升级成关键

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高效冷链体系,叠加双碳目标,行业需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节能降耗技术:推广新能源冷藏车、光伏冷库等设施,降低碳排放。

数字化与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全链条追溯,确保食品安全;大数据优化仓储与运输路径,降低损耗率(如生鲜损耗率可从20%降至5%以下)。

标准化建设:统一温控标准、包装规范,减少断链风险(目前国内冷链标准化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30%)。

 

4. 健康食品产业链延伸,催生冷链服务新模式

健康饮食需求推动食品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冷链服务需配套创新:

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企业为控制热量与营养配比,自建中央厨房并依赖冷链配送半成品。

跨境冷链供应链:进口健康食品(如橄榄油、深海鱼类)需跨境冷链协同,中澳、中韩自贸区合作带来新增长点。

医药与食品冷链融合:健康管理相关的功能性食品(如代餐粉、益生菌)需与医药冷链共享温控资源。

 

5. 行业整合与平台化发展,提升服务效率

目前国内冷链企业小而分散,竞争加剧倒逼行业整合。

平台化运营:整合冷库、运输资源,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龙头企业主导:顺丰、京东等综合物流企业加速布局,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6458亿元)。

冷链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保险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运营风险,例如为冷链设备租赁提供融资支持。

 

吃饱吃好,从吃好吃出幸福感,我们的餐桌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冷链物流企业需抓住健康食品专业化运输、生鲜电商下沉、绿色智能化升级、产业链融合等方向,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