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肉类进出口全景洞察:现状、趋势与机遇
来源:中冷联盟行业研究部 2025-01-20一、肉类进出口 —— 产业发展的关键风向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肉类进出口贸易宛如一座紧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对中国肉类产业的蓬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满足国内日益增长消费需求的关键力量,更是推动产业升级、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要素。
如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般节节攀升,消费者对于肉类品质、种类的要求愈发严苛,多元化、高端化的肉类产品备受青睐。进口肉类恰似一扇窗,为国人带来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丰富餐桌选择的同时,也促使国内产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加速转型升级的步伐。而出口肉类则宛如一张闪亮的名片,彰显着中国肉类产业的雄厚实力,助力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拓宽发展空间。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 2024 年 11 月及前 11 个月中国肉类进出口的详细概况,探寻其中蕴含的趋势与机遇。
二、肉类进口:多品类动态呈现
(一)总体态势:量价有别,增减各异
2024 年 11 月,我国肉类进口市场呈现出一抹亮色,进口量达到 58.1 万吨,环比增长 8.6%,同比增长 4.2%,宛如冬日里的一股暖流,打破了此前的平静,实现了自 2024 年以来月度进口量首次超越上年同期的佳绩。这一增长势头背后,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发力的结果。从国际市场来看,部分肉类出口国在年末为冲刺业绩,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供应力度,且全球肉类生产在四季度进入相对旺季,产能有所释放;国内方面,随着传统消费旺季的临近,肉类加工企业、餐饮行业等纷纷提前备货,市场需求呈现出阶段性的旺盛态势,拉动了进口量的上扬。
然而,将目光拉长至前 11 个月,累计进口肉类 606 万吨,同比减少 11%,又似一幅略带凉意的秋景图,反映出全年进口市场的整体收缩。这一方面源于国内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猪肉供应日益充足,对进口猪肉的依赖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贸易政策的动态调整、国际物流成本的波动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口肉类的成本与利润空间,使得进口商在采购时更为谨慎。
再看价格维度,11 月肉类进口均价 3605 美元 / 吨,环比上涨 1.3%,仅次于 1 月,成为前 11 个月月度进口价格的第二高点。当月牛肉进口量占比环比上升,如同秤砣般拉高了整体均价,毕竟牛肉在肉类家族中属于价格较高的品类;同时,猪肉、猪杂碎、羊肉进口价格的环比上涨,也如同涓涓细流汇聚,共同推动了均价的上行。这背后既有国际市场上饲料成本上升、养殖端惜售等因素导致的肉类生产成本增加,也有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进口成本的身影。
(二)细分品类:特色鲜明,各领风骚
1. 牛肉进口:高位企稳,价格波动
在牛肉进口领域,11 月份我国进口牛肉 26 万吨,环比、同比均增长 10%,成绩斐然,仅次于 1 月的 30 万吨,更是近 5 年历史同期的最高进口量,如同璀璨星辰在进口肉类天空中闪耀。前 11 个月累计进口牛肉 260 万吨,同比增加近 11 万吨,增长 4%,持续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步伐。这得益于国内消费市场对牛肉的偏爱有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牛肉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优势,在餐桌消费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无论是家庭餐桌的日常烹饪,还是西餐厅、牛排馆等餐饮场所的大量需求,都为进口牛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过,价格方面却有另一番景象。11 月牛肉进口均价 4716 美元 / 吨,环比下跌 0.7%,同比下跌 5%,创下 2022 年以来月度进口均价的最低点,宛如价格曲线上的一个低谷。国际市场上,巴西、阿根廷等主要牛肉出口国在养殖技术提升、规模化养殖扩张的推动下,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供应相对宽松,竞争加剧促使价格下行;同时,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使得部分新兴牛肉出口国为抢占市场份额,低价入市,也对价格产生了冲击。
我国牛肉进口来源广泛,共从 22 个国家进口,前 5 位的国家依次为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它们合计占据了 88% 的进口份额,堪称牛肉进口的 “主力军”。这些国家凭借广袤的天然牧场、成熟的养殖技术和稳定的供应体系,成为我国牛肉进口的坚实后盾。
2. 猪肉进口:低位徘徊,前景谨慎
与牛肉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猪肉进口则显得有些 “冷清”。11 月份我国进口猪肉 9.3 万吨,环比增加 2.7%,同比减少 1.2%;前 11 个月累计进口猪肉 98 万吨,同比大幅减少近 1/3,且各月进口量均为 2019 年以来历年同期最低量,仿佛在进口市场的角落中默默前行。这背后是国内生猪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在政策扶持、养殖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国内生猪产能迅速恢复,市场供应绰绰有余,对进口猪肉的需求自然大幅缩水。
从价格走势看,2024 年前 11 个月猪肉进口价格先跌后涨,11 月份达到 2133 美元 / 吨,环比上涨 0.5%,同比上涨近 6%,反倒成为前 11 个月月度进口价格的最高点,犹如价格曲线上的一个突兀高峰。前期国内生猪价格低位运行,冻品库存高企,使得进口猪肉价格优势尽失,进口量随之减少;而后随着生猪价格反弹,进口猪肉价格也顺势上扬。
我国猪肉进口来源国相对集中,主要从 18 个国家进口,西班牙、巴西、智利、荷兰、加拿大位列前 5 位,合计占当期猪肉进口总量的 72%,其中西班牙和巴西更是占据半壁江山,它们以稳定的品质和供应,满足着国内部分差异化的猪肉需求。
展望后续走势,国内生猪产能稳定,消费市场在经历前期波动后逐渐趋于理性,预计猪肉进口仍将维持低位运行。这对国内猪价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避免因大量进口冲击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同时也促使国内养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提升竞争力。
3. 猪杂碎进口:供需微调,价格敏感
猪杂碎作为肉类进口中的一个小众但不可或缺的品类,11 月我国进口猪杂碎 8.6 万吨,环比减少 8%,同比减少 6%,仅高于 2 月份,处于年内次低点,恰似平静湖面偶尔泛起的微小涟漪。其进口量的波动与猪肉市场紧密相连,当国内生猪屠宰量变化、猪肉加工需求调整时,猪杂碎的供需天平也随之倾斜。
价格方面,11 月份猪杂碎进口价格达到 2352 美元 / 吨,环比上涨 3.6%,同比上涨 3.3%,成为前 11 个月月度进口价格最高点,如同夜空中的一道闪电引人注目。一方面,全球肉类加工行业复苏,对猪副产品需求上升,拉动了价格;另一方面,运输成本、检验检疫成本的增加也传导至终端价格。
我国猪杂碎进口主要来源于 16 个国家,美国、西班牙、加拿大、荷兰、丹麦位居前 5 位,合计占进口总量的 78%,它们凭借规模化的屠宰加工产业,为我国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猪杂碎产品,满足了肉制品加工、餐饮小吃等行业的特色需求,在丰富国内美食风味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4. 羊肉进口:稳中有变,结构调整
羊肉进口在 2024 年 11 月,我国进口羊肉 2.93 万吨,环比增加 21%,同比减少 2.2%;前 11 个月累计进口羊肉 33 万吨,同比减少 16%,整体呈现出温和调整态势,如同春日里微风拂柳。冬季本是羊肉消费旺季,火锅、炖羊肉等美食需求旺盛,但国内羊肉产量稳中有升,部分抵消了进口需求;同时,国际市场供应格局变化,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传统出口国受气候、养殖政策调整,羊肉出口量有所波动。
价格走势上,11 月羊肉进口价格上涨至 3744 美元 / 吨,环比上涨 11%,同比上涨 1.7%,实现年内月度进口价格首次同比上涨,犹如温度计里缓慢上升的水银柱。这背后是国际羊肉生产成本上升,饲料、人工费用增加,以及全球羊肉贸易流向优化,优质羊肉资源竞争加剧所致。
我国羊肉进口来源集中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智利、阿根廷、马达加斯加等 6 国,其中澳大利亚独占近 51% 的份额,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草原资源和悠久的养羊传统,成为我国羊肉进口的 “大户”。随着国内消费者对羊肉品质、风味要求日益严苛,未来羊肉进口在满足高端、特色需求方面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空间,同时也将促使国产羊肉产业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上加速奔跑,提升整体竞争力。
5. 禽产品进口:增长初显,依赖仍存
禽产品进口在 11 月展现出蓬勃活力,进口量达到 9.06 万吨,环比大幅增长近 33%,同比增长 1.7%,实现年内月度进口量首次同比增长,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既得益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对鸡翅、鸡爪等禽产品零食、预制菜需求旺盛,也反映出国内禽养殖产业在应对疫病、成本波动等挑战时,供应稳定性仍有待提升。
价格方面,冻鸡爪进口价格为 3725 美元 / 吨,环比下跌 1.6%、同比下跌 2.6%;冻鸡翅进口价格为 3109 美元 / 吨,环比回升 1%、同比下跌 17%;冻鸡块进口价格 1334 美元 / 吨,环比回升 1.7%,同比上涨近 19%,不同产品价格走势分化,恰似交响乐中的不同声部。国际禽产品市场供应增加、养殖成本差异等因素,在价格上留下了深深印记。
我国禽产品进口来源广泛,涉及巴西、俄罗斯、泰国、白俄罗斯、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智利、巴拿马、法国等 10 个国家。与 2023 年同期相比,新增乌兹别克斯坦、巴拿马、法国,减少了阿根廷、土耳其,进出口版图不断优化。不过,对巴西的依赖度较高,11 月近 62% 的禽产品进口自巴西,前 11 个月这一比例也接近 59%,犹如一座大厦的支柱。这既源于巴西庞大的禽养殖产业规模、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也提醒我们要加快分散进口来源,降低单一市场风险,通过拓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保障禽产品供应的稳定与安全。
三、肉类出口:逆势上扬,潜力释放
在全球贸易的舞台上,2024 年中国肉类出口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绽放出耀眼光芒。11 月份,我国肉类出口量达到 6.15 万吨,环比增加 6.4%,同比更是大幅增加 53%,一举创下月度出口量的历史新高,令人瞩目。将时间线拉长至前 11 个月,各月肉类出口量均为 2020 年以来历年同期的最高水平,累计出口肉类 56 万吨,同比增加 46%,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发力的结果。首先,国内肉类产业在品质提升上狠下功夫,养殖环节严格把控饲料安全、疫病防控,加工环节引入先进工艺与质量检测体系,确保出口肉类符合甚至超越国际高标准,如欧盟、美国等地严苛的食品安全法规,以高品质赢得海外市场信赖。
海外市场开拓方面,我国肉类企业积极 “走出去”,参加国际食品展销会,如德国科隆国际食品展、日本国际食品与饮料展等,展示中国特色肉类制品,精准对接当地需求,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中国肉类产品便捷地进入全球消费者视野,像东南亚、中东等地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便捷选购中国预制肉品。
加工技术进步也是关键驱动力。近年来,我国在肉类精深加工领域持续投入研发,从传统生鲜肉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如开发即食肉类零食、营养保健型肉制品等。这些创新产品契合海外快节奏生活与健康消费趋势,满足不同消费场景,为出口增长注入新动力。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我国肉类产品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亚洲周边国家,因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对中式风味肉制品接受度高,像日本、韩国对精细分割的猪肉、禽肉制品需求旺盛,用于餐饮及家庭烹饪;东南亚国家则青睐我国的预制调理肉类,方便快捷融入当地饮食。欧洲市场,凭借有机、生态养殖认证的高品质牛肉、羊肉,敲开了德国、法国等国高端消费市场大门,供应餐厅与精品超市。非洲一些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价格亲民的禽肉、猪肉产品进口需求逐步上升,我国凭借稳定供应与性价比优势,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消费市场持续扩容,加之 “一带一路” 倡议深入推进,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深化,我国肉类出口有望乘势而上,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成为全球肉类贸易领域的重要力量,持续书写辉煌篇章。
四、深度洞察:背后成因与产业启示
在探寻 2024 年中国肉类进出口呈现这般态势的根源时,诸多因素如同一幅错综复杂的拼图,共同勾勒出产业发展的全貌。
从政策层面看,国内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政策成效斐然。生猪养殖扶持政策促使产能稳步回升,各地政府对规模化养殖给予补贴、技术指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非洲猪瘟冲击中强势复苏,降低了对进口猪肉的依赖;环保政策促使养殖产业绿色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了肉类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上,贸易政策动态变化影响显著,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设置技术壁垒、关税调整,我国积极应对,拓展新兴市场,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加强肉类贸易合作,如中亚、东欧国家,为出口开辟新通道,缓冲传统市场波动风险。
经济形势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不一,欧美经济通胀压力下消费不振,肉类需求疲软,我国进口商谨慎采购,优先满足国内刚需、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居民消费升级持续,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对高品质、有机、特色肉类需求旺盛,驱动进口多元化,如和牛、黑猪肉等高端产品进口增长,也促使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向精细化、品牌化迈进。
消费潮流更迭同样不可小觑。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低脂、高蛋白肉类偏爱有加,牛肉、禽肉消费增长,养殖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低脂牛肉制品、功能性禽肉制品;预制菜、即食食品风靡,肉类深加工迎来机遇,企业拓展产品线,开发预制调理肉、肉干、肉松等产品,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部分深加工产品出口海外,成为新增长点。
疫病防控更是一道关键防线。全球禽流感、非洲猪瘟等疫病时有发生,冲击各国畜牧业。我国严守防控关卡,加强检验检疫,暂停涉疫国家禽类产品进口,确保生物安全;国内养殖企业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从养殖场选址、人员车辆消毒到疫苗接种,全方位防控,保障产业稳定发展,也为出口肉类质量背书,赢得国际市场信任。
这些进出口变化宛如涟漪,在产业各环节激荡起层层回响。养殖端,进口冲击促使肉牛养殖向规模化、科学化转型,企业引进优质种牛、改良养殖技术、降低成本;生猪养殖优化产能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加工端,为契合进口标准与国内需求,企业加速设备更新、技术革新,引入智能化屠宰加工生产线,提升效率与品质;开发特色产品,如地方风味肉制品、营养强化肉品,拓展利润空间。销售端,线上电商平台成为肉类销售重要阵地,直播带货、社群团购兴起,企业拓展销售渠道,跨境电商助力国产肉类出海;线下商超、生鲜店强化冷链配送、体验式消费,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展望未来,我国肉类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应紧跟政策导向,强化质量管控,拓展多元市场,创新产品与营销模式;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协调产业发展,应对贸易摩擦;政府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助力我国由肉类大国迈向肉类强国,在全球产业版图中熠熠生辉。
五、趋势前瞻:机遇挑战并存之路
展望未来肉类进出口的发展趋势,宛如眺望远方的山水,既有波澜壮阔的机遇,也有暗流涌动的挑战。
进口方面,随着国内消费持续升级,对高品质、特色肉类的需求将如海绵吸水般增长。和牛、黑猪肉等高端品类进口有望稳步上扬,为国内消费者带来更丰富味觉体验;预制调理肉类进口或迎来爆发,契合快节奏生活下便捷烹饪需求,像进口预制牛排、烤肉食材等将更受青睐。然而,挑战也不容小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阴霾不散,部分国家可能设置更严苛技术壁垒、绿色标准,增加进口难度与成本;且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变化,肉类供应稳定性受冲击,如主要进口国遭遇自然灾害、疫病流行,供应中断风险加大,促使我国加速进口多元化布局。
出口领域,中国肉类产业凭借品质提升、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将持续增强。一方面,向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出口潜力巨大,中亚、西亚、东欧等地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对肉类需求攀升,我国近邻优势与文化融合度高,有望拓展更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成新引擎,如功能性肉制品、有机肉品、地方特色风味肉品,满足海外多元需求,提升品牌溢价。但国际贸易竞争日益白热化,欧美传统肉类出口强国凭借品牌积淀、渠道垄断,对我国出口形成挤压;同时,海外市场对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环保要求趋严,我国企业需投入更多成本升级改造,方能跨越门槛。
为应对挑战、紧握机遇,我国肉类产业需内外兼修。对内,强化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加大研发投入,在养殖精准营养、疫病防控、加工保鲜、智能化追溯等技术上突破,提升全产业链效率与质量;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养殖、加工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如打造肉类产业园区,集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加强质量管控,完善标准体系,接轨国际,以严苛标准护航出口。对外,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肉类贸易标准、检验检疫互认等发声,提升话语权;拓展多元市场,借助电商平台、跨境展销会,挖掘新兴市场需求,精准营销推广;培育国际知名品牌,讲好中国肉类故事,从文化内涵、品质保障、社会责任等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让中国肉类闪耀世界餐桌。
六、携手共进,开创肉类产业新局
回顾 2024 年中国肉类进出口的历程,有成绩斐然的高光时刻,亦有挑战重重的艰难险阻。进口市场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调整的双重驱动下,品类结构不断优化,高端、特色肉类崭露头角,供应格局愈发多元,抵御风险能力逐步增强;出口领域凭借品质升级、创新驱动、市场深耕,实现逆势上扬,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然而,未来之路绝非坦途。国际市场风云变幻,贸易保护主义、疫病冲击、需求波动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同阴霾笼罩。但危机并存之时,机遇亦潜藏其中。
我国肉类产业需砥砺奋进,持续关注国际国内市场动态,精准把握消费趋势脉搏,以科技创新为利刃,斩断发展荆棘,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全链条效率与品质;强化质量管控,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塑造国际信赖品牌。企业间携手并肩,协同上下游产业链,汇聚磅礴力量,积极拓展新兴市场,融入全球贸易新局。
相信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各方齐心协力之下,中国肉类产业定能乘风破浪,稳健前行,于全球肉类产业的浩瀚星空中,绽放更为耀眼的光芒,铸就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