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持,多方聚焦,冷链物流迎数字化转型!
来源:中国水运报 2021-04-153月20日9点,杭州的一处冷链物流基地一片繁忙,冷链车进进出出,冷库里,一整套冷链智能化设备,从前端的货物智能入库,到货物分解,再到包装出库实现了全程自动化……
一些企业则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对冷链运输全过程的温度监控。在位于北京的一处冷链物流基地,调度室的电脑上,可以看到所有冷链车的行驶轨迹,随意点击一台车辆,就可以看到这台车车厢内实时的温度变化。
一年多来,政府部门和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的价值认知正明显升高,产业政策接连出台,在良好政策环境的推动下,我国冷链物流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物流领域的一片蓝海。
虽然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但冷链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依然面临许多难题,譬如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过高、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背景下,冷链企业如何抢占市场,实现突围?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政策加持 冷链物流“热”起来
冷链物流涉及到民生等重点领域,国家层面高度关注冷链物流的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中国冷链物流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全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不断出台支持发展冷链产业政策,冷链物流产业蕴含机遇,冷链物流市场稳步快速增长,需求激增将冷链物流推向风口。
“我国冷链物流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受疫情影响,公众愈加认识到冷链物流的重要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
2020年12月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我国首个冷链物流配送标准——《电子商务冷链物流配送服务管理规范》。这填补了行业空白,也透露出冷链物流正成为市场所需。
今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已于3月11日正式实施。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领域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国内多个城市也发布了加速打造冷链物流基地的规划。比如天津提出将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供应核心与基地。广东省则出台《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建设总体方案》,目标到2022年,骨干网运营管理的冷库容量达到160万吨左右,新增冷藏车2000辆以上、移动预冷装置1000台以上。
“伴随着国家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冷链物流项目纷纷上马,冷链物流相关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今年我国冷库容量将突破7080万吨,同比增长17.1%;冷藏车整体增速将达到21.7%,总量将突破26.1万辆。
纵览2020年以来冷链物流相关的政策、基建、企业发展、标准发布等,可以看出不同于之前的稳中有进,冷链物流已经迎来了爆发期。
多方聚焦 行业短板亟待补齐
那么,冷链物流好做吗?实际情况是,各生鲜电商平台业务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也暴露出食品冷链物流中基础设施薄弱、体系不健全、企业运营缺乏标准化等问题。
崔忠付指出,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国冷链产业水平在环境、基础与市场活力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冷链产业在提质增速、走向成熟的同时,与全球冷链产业的互动融合也在不断加快,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少产地冷链物流水平仍然很薄弱,冷链建设、运营和管理粗放,竞争激烈,业务创新力度不够,技术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中外运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旗下招商美冷北京公司总经理王健认为,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执行的质量标准参差不齐,各地方政策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车辆资源闲置及人员车辆紧张,企业的运营效率也随之降低。
秦玉鸣也有着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由于各地政策与国家层面的政策存在差异,执行上均以当地政策为标准,不少地区对多省牌照车辆严格限制严重影响冷链物流企业的运力。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焕焕认为,冷链物流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首先,在冷链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还应进一步制定相关标准,例如:数据采集、传输、处理,通讯等相关技术标准。其次,我国冷链物流还存在信息化覆盖率低的问题。比如,我国现有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多以公路冷藏运输为主,在铁路、水运以及航运等方面还未形成有效覆盖,这也是形成冷链物流“信息孤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制约了冷链物流多模式运输以及冷链物流效率的提高。
此外,专业人才缺乏也是一个制约因素。目前,冷链物流信息化从业者大部分为计算机、农产品科学、制冷等学科人员的转型,缺乏对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理论知识、信息化发展与创新的系统认知;另外,国内各高校大多都未增设冷链物流专业,企业出于培养成本投入的考虑,对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缺乏积极性,总体导致冷链物流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速度缓慢。
顺势而为 冷链物流迎数字化转型
当前中国冷链市场呈现出总量高、发展潜力巨大两大趋势。未来,冷链行业新的机会点在哪里?专家指出,高品质的冷链物流将成为新的风口。未来的冷链行业一定要有科技赋能,企业要有数字化的能力,才能走得更远。
“对冷链而言,2021年要全力打造全球冷链标准体系、追溯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冷链物流面临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政策红利下,标准化、信息化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随着市场需求提升,冷链物流将上升到智能化、一体化服务等领域,需要不断完善中间环节,提升冷链信息化水平,培育冷链物流主体。”湖北宜昌市物流业发展中心主任任小军说。
朱焕焕认为,中国智慧冷链物流未来将呈现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物流新业态,物联网技术让庞大的物流资源得以被感知,云计算技术使海量数据隐藏价值得以被挖掘,人工智能利用数据价值为物流业务赋能,给物流行业插上数字力量的翅膀,形成多任务并行的结构模式,实现物流行业效率的革命性提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农工界别小组建议,制定全国统一、品类齐全的冷链物流标准,建立健全从生产、检测、存储、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的所有环节标准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从制度设计上打通冷链物流网络与通信网、互联网、交通网、公安网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
秦玉鸣建议,应建立更全面的公共信息平台,让企业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动态等信息,建立统一规范标准,便于提高突发状况下的食品冷链运输效率。
“冷链物流对技术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冷链运输设备以及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的建设都需要专业人才来完成。”一些受访人士建议,高校、企业可瞄准冷链物流领域,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时代永远不缺乏对科技的等待,科技也更永远不会缺席时代的进步。智慧冷链的明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