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蛋糕,巨头抢跑争冷链市场
来源:新华日报 2019-10-17消费升级刺激新需求催生大市场。
5000亿元“蛋糕”,谁下手快就分得多?眼下,用“抢跑”来形容各巨头对冷链市场的争夺再合适不过。
巨头“抢跑”争市场
每天,网购生鲜订单一来,物流冷链仓的操作员许宏林就要去冷藏仓挑选水果、酸奶,进入冷冻仓挑选进口北极甜虾、牛排等。根据商品的数量和体积,选择合适的冷链箱,放好冰块打包好准备出库。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处理好一个冷链包裹只需要四五十秒,最快1小时能打包好上百件包裹。
目前,顺丰、阿里、苏宁、京东等多家巨头都在冷链物流赛道上奋力奔跑。8月,苏宁宣布,苏宁物流正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筹备建设冷链仓,预计到2022年交付冷链仓储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4月,京东物流发布京东云冷链计划,通过联合区域优质冷链企业形成“骨干网+合伙人”的创新模式。目前,其城市合伙人覆盖全国12个经济活跃省市。除了这些“头部企业”,中通、圆通、申通等快递企业也开始布局冷链物流,甚至连O2O餐饮配送平台美团、饿了么也开始布局短途冷链。
业内人士指出,冷链物流市场是刚需市场,赛道长而宽。到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过20%。
消费升级刺激冷链需求
常州打捞的鲜蟹,一小时内可送达苏州、无锡的冷链中转仓,然后最快4小时送到上海、南京等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去年我国大闸蟹市场规模逼近1000亿元,进口食品总额首次超过700亿美元,20年来增长15.2倍。冷链物流的发展,让大闸蟹、三文鱼、水果等商品得以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让吃货们在家吃遍全国甚至全球美食。
然而,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也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不少消费者都遇到过这样的烦心事:“买的西冷牛排,到货后,泡沫保温盒里的冰袋都变温了。”“冷饮32小时才送到,全都变软或变形。”“送到的螃蟹经常会死一两只。”……
据公开数据,国内每年约流通4亿吨的生鲜产品,但目前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和23%,而欧美发达国家肉禽的冷链流通率为100%,果蔬也有95%以上。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与落后的冷链物流体系产生的巨大市场空间,倒逼各大企业纷纷出招。
“与传统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在每一个环节上对技术的要求更高,资金投入也更大。”苏宁物流小件事业部总经理陆君峰说,科技创新在新一轮物流竞争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现代物流比拼的是跨界整合能力和大数据算法等科技能力。
智能化是冷链物流必经路
企业“抢跑”的背后,是其争夺生鲜市场的强烈渴望。目前,国内生鲜电商盈利难的部分原因就出现在冷链运输上,主要表现为产地冷链体系薄弱、冷链规划建设不尽合理、冷链运营和管理粗放、创新力不够、缺乏长远战略、人才梯队储备不足等。
冷链成本占总成本的40%,企业怎样才能跑得又快又稳?物流专家姚凯说,从产地预冷、自动化冷库贮藏、全程冷链运输到末端的冷链配送全过程中,每一个过程都要通过不同的温区保存好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的温区将会越来越精细化,冷链物流越来越走向智能化。
巨头们在赛道上跑出各自的“姿势”。去年顺丰生鲜配送“最后一公里”能力走在行业前列,在包装技术方面已申请国家专利36项,另有食品鲜活类包装方案60多套。苏宁以全国冷链仓配网络为基础设施,聚焦零售全场景,建立多维“生鲜加工中心+前置仓+即时配”模式。京东物流去年8月正式推出京东冷链,依托冷链仓储网、冷链运输网、冷链配送网,构建社会化冷链协同网络打造全流程、全场景的F2B2C供应链一站式服务平台。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冷链物流的智能化,将大幅提升冷链物流配送效率,并对整个冷链物流配送进行更好的管理把控。因此,智能化是冷链物流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