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chinalenglian

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会议纪要】首届中国冷链学术年会简报

来源:中冷联盟秘书处 2018-02-01

12月13日,由中国冷链物流联盟、中关村绿色冷链物流产业联盟与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冷链物流分会、北京物资学院、天津商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冷藏设备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冷链学术年会在昆明花之城豪生国际大酒店成功召开。会议邀请了近20位专家学者进行分享、交流。来自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校、食品商贸企业、餐饮零售企业、生鲜电商企业、冷链物流企业、金融投资机构、冷链技术装备企业等相关领域300位代表出席了首次冷链学术年会。

本次学术年会主要由综合报告环节,冷链物流运营管理报告、冷链装备技术报告、保鲜保质技术报告三个专题报告环节和专家互动提问环节组成。

​综合报告由中冷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天津商业大学教授申江主持,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田世平、中冷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田长青和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副院长穆东教授带来相关分析研究。

田世平研究员对果实采后品质保持的生物化学基础及调控机制、病原菌致病性及调控机制等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甜樱桃为例开展了气调贮存技术的研究,发现高CO2处理可以显著抑制褐腐病菌的生长及对甜樱桃的致病力,并展示了她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苹果、芒果等典型果蔬产品保鲜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的成果,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关键技术的创制及应用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学发明奖二等奖。

田长青研究员从冷加工(预冷技术、速冻技术)、冷冻冷藏、冷藏运输、信息化四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冷链现状,认为目前我国与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报告对流态冰蓄冷、基于蓄冷的预冷技术、天然低温冷媒快速冻结装备研发等关键技术做了调研,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能耗大、运行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温度波动造成的品质下降等,并对此提出了3条发展建议,主要包括推进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冷链装备产业的产学研用管技术平台和完善冷链标准体系,开展冷链装备设施认证评定工作。该项研究成果以院士咨询报告形式由中科院递交国务院,并以此形成国办发29号文。

穆东教授从城市冷链物流角度出发,以北京市城市配送体系为对象,对北京市配送资源现状与整合进行了研究,力求从资源配送角度找出科学规律。该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北京市发改委项目、北京市科协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支持。

​冷链物流运营管理专题报告环节由中冷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院长魏国辰主持。分别由中冷联盟专家委委员/曲阜师范大学物流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学工教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与电商学院副院长于晓胜副教授、中冷联盟专家委委员/北京启达乔泰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霍青梅和主持人魏国辰教授带来相关分析研究。

李学工教授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定义及运行方式,展望了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场景。

于晓胜副教授介绍了由于“互联网+”带来新冷链物流运营模式的改变,并由此产生的7种运营模式和各自的特点。

霍青梅总经理介绍了近二十年国内行业冷链发展特征及全国铁路冷链物流规划情况,并对冷链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提出了建议。

魏国辰教授则介绍了新零售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了新零售对冷链物流模式影响,详细介绍了新零售下冷链物流的四种模式,并对新零售下冷链物流模式创新方向和实施对策进行了介绍。

​冷链装备技术专题报告环节由中冷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田长青主持。分别由中冷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天津商业大学教授申江、南通四方冷链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楼晓华和开利运输冷冻(中国)产品市场及大客户经理宋玫峰带来相关分析研究。

申江教授介绍了CO2作为制冷剂的特点,从技术原理上对CO2亚临界循环和跨临界循环分别进行了介绍,指出在亚临界条件下,CO2制冷循环比HFCs具有优势,但是在跨临界条件下则会变差,并介绍了CO2制冷循环的研究现状。

楼晓华副总经理介绍了速冻技术在食品冷链中的应用,主要是介绍了四方冷链在速冻技术上所进行的相关技术研发,如冲击式隧道速冻机、螺旋速冻机、液氮速冻等装备研发。

宋玫峰经理主要介绍了开利运输冷冻(中国)在冷藏冷冻运输设备上的产品成果。

​保鲜保质技术专题报告环节由中冷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张德权主持。分别由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农业部果品产后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郜海燕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武汉)主任熊善柏教授和会议主持人张德权副所长带来相关分析研究。

张平研究员介绍了冷空气预冷、冷水预冷、加冰预冷、真空预冷四种预冷方式,并阐明了选择最佳预冷方式的依据,论述了如何高效利用预冷装置的方法,并总结了预冷装置高效运行与维护所要采取的措施。

郜海燕研究员以南方特色水果如枇杷、水蜜桃等变质水果的物流保鲜现状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又对新兴南方水果,如蓝莓、猕猴桃、火龙果等特色果品的物流保鲜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认为生鲜物流保鲜需要与冷链进行完美结合,需要高效的保温蓄冷材料、新型节能减排制冷设备、完善的物流冷链配送系统以及准确的货架期预测技术。

熊善柏教授从淡水鱼加工物流业现状与发展思路、淡水鱼微流水净化处理与风味变化、宰杀与减菌处理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包装与贮藏条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加工保鲜技术集成与冷链物流规程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调理鱼片、低盐半干鱼、鱼糜制品等的加工保鲜技术形成了不同的工艺流程。

张德权副所长则对比了国内外的饮食习惯,指出中国目前冷鲜肉的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并认为今后冷却肉将成为发展的主流,需要推广应用冰温保鲜技术和研究解冻技术,最后他介绍了肉及肉制品加工前沿技术的五个方面的技术。

​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结束之后,进入到了专家互动提问环节,本环节由魏国辰教授、田长青研究员和张德权研究员共同主持。本次学术年会嘉宾互动提问采用了新颖模式,首先在会场公布了微信交流平台,与会人员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就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问题在微信平台上提出,由会务人员集中整理,然后在互动提问环节将问题提供给演讲专家进行现场答疑。

首先由华中农业大学熊善柏教授回答了关于“微冻技术”的相关问题,他解释了该技术原理,并认为对于高经济价值水产品如龙虾、蟹等,该项技术并不适用。接着申江教授解答了CO2、氨和氟利昂三种制冷剂的区别,指出氨和氟利昂系统由于使用广泛,系统造价较低,而CO2系统由于压力高,生产厂家少,因此系统造价较高。并回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CO2制冷国内外发展现状问题。

在主持人互动环节,郜海燕研究员解答了申江教授提出的果蔬水预冷完以后,表面水分的处理工艺问题,主要是采用快速风干技术。于晓胜副教授和李学工教授则解答了来自于贵州省的参会人员提出了智慧冷链物流模式的问题,主要是在大数据模式下山区的生鲜电商如何去发展的问题,以及数据如何采集、采集后如何应用等。

田长青研究员解答了冷库保鲜技术问题,介绍了液氮速冻技术。郜海燕研究员则解释了农产品加工处理工艺和保鲜技术的区别问题。对于物理场辅助保鲜的技术问题,田长青研究员认为目前大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针对学术研究的价值问题,张平研究员认为冷链学术研究还需要跟商业应用价值挂钩。

申江教授又针对与会专家对CO2系统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进行了解读,CO2系统成本较现有系统大约高20%左右。

张德权副所长对于类似问题也以电场辅助解冻实验做了解释。对于与会人员提出的家庭应用小块解冻技术问题,张德权副所长解释技术原理上和工厂应用的大块解冻技术没有太大差别,已在实验室阶段验证。

互动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有参会人员提出有商家要求冷库设计库温低2度的要求,申江教授认为这个要求比较正常。另外,张德权副所长也纠正了关于“排酸”的概念问题,新标准没有“排酸”说法,所谓“排酸肉”应为“冷鲜肉”。

互动提问环节结束后,本届学术年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