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chinalenglian

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2024年09月22日 星期日

布局前置仓,能否解决生鲜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难点?

来源:冷链观察 2018-02-01

​​​冷链物流服务一直被物流行业公认为是行业服务的难点之一。冷链物流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加上国内一线城市的交通管制复杂,拥堵情况严重,中国冷链物流成本更是让很多想进军该领域的企业望而却步。据业内人士推算,生鲜食品大多需要冷链配送,成本是普通常温配送的130%,可能需要商家每单付出数十元以上的配送成本。

相对于其他行业,生鲜电商需要的冷链物流服务的技术要求更复杂,运营成本更高,市场挑战更大。而在冷链物流服务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最后一公里”配送,因此物流企业纷纷布局前置仓,但是布局前置仓真的能解决这一难点吗?


收货端的重要变化

2012年至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带领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电子商务作为全新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带动了物流行业的爆炸式发展。由于在2012年,众多电商和快递巨头开展生鲜产品的电商销售业务,因此这一年也被国内媒体称之为“中国生鲜电商元年”。当年,电商巨头淘宝、京东、亚马逊纷纷推出生鲜电商销售频道,快递巨头顺丰速递旗下电商食品商城“顺丰优选”也正式宣布上线。生鲜电商竞争的背后是冷链物流服务能力的较量。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独立餐厅和独立零售店(小B)和个人消费者(C端)的需求上升,他们成为生鲜产品的重要收货方。这个收货端的重要变化给向整个冷链物流服务甚至整个冷链产业都带来重要改变。

首先,这样的收货方采购生鲜产品主要是自用和自我消费,对产品品质要求更高、更严格。这就需要相关的物流服务环节能够提供产品品质可检测、可查询、可追溯的服务功能。而生鲜电商销售天然缺失购物前“眼见为实”这个环节,不利于购买者建立信任。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众多生鲜电商销售平台推动线上线下(O2O)全新销售模式,推进了生鲜产品新型线下销售模式;有些生鲜电商平台还定期组织消费者到生鲜产品生产源头进行访问体验,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品质的信任。

其次,个人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配送服务需求,促进了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的发展。大部分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采用的是“高标泡沫箱+低温冰袋”的方式。当然,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物流成本,很多新的技术和模式应用到这个环节,如,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可蓄冷冷媒替代冰袋,可重复使用的冷藏周转箱替代一次性泡沫箱等。


探索新模式,布局前置仓

在冷链物流服务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最后一公里”配送。据业内人士介绍,先发国家和地区早有生鲜产品的配送服务,如日本和台湾采取的是“宅配”的服务模式,即生鲜产品销售方通过冷链物流(如冷藏车运输)直接将产品配送至客户家中。

在我国,也存在这种冷链物流服务,一般情况是在生鲜电商平台自配体系中,商家会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针对特定产品进行冷链“宅配”。由于产品直接从商家城市中心仓直发至最终客户手中,一般称之为“中心仓”模式。这种模式对生鲜产品品质保护更好,但是运营成本高,并且受到诸多限制。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情况,这种冷链物流服务目前并不是主流的冷链物流服务模式,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城市交通管制和停车设施等问题,使得冷藏车很难在白天在城市通行,因此很难为个人客户提供上门配送服务;第二,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大,电商规模更大,生鲜电商订单数量也远超日本和台湾地区,消费者对订单响应速度要求更高,这都使得这种宅配模式无法满足中国生鲜电商的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更普遍采用的冷链物流模式是“泡沫箱+冷袋”的模式。用“泡沫箱+冷袋”把生鲜产品打包成一个包裹,包裹内部形成适合生鲜产品保存的局部空间,包裹在物流运作时被视为普通包裹,走现有常温物流配送体系。这种模式成本较低,但是对生鲜产品的品质保护难以保证,对冷链环境要求特别高的生鲜产品无法用这种物流服务模式。

如今,有一种服务模式结合了以上两种服务的优点,即前置仓模式。前置仓是指更靠近消费者的小型仓储单位,一般设置在消费者集中的社区附近。其运营模式是:生鲜产品销售方利用冷链物流(冷藏车)提前将产品配送至前置仓存储待售,客户下单后,由前置仓经营者组织完成包裹生产和“最后一公里”的上门配送。无论是订单响应速度还是配送成本,前置仓模式相比直接配送都具有很大优势。

“分段运输,主干优先,分级集结,降维扩散”是所有商品种类在城际物流、同城快运、终端配送过程中实现总体成本最小化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在成本持续降低的压力下,生鲜配送行业必然会从原来集中直配向纵向分段运输演变。


前置仓的建设和运营

前置仓网点往往选择设在人口密集的社区周边,理论上需要和前端销售平台合作,运用大数据分析订单密度。但由于运营前期没有数据积累,很多物流公司更多是通过商业经验,分析外围数据,如根据小区数量、小区居民数量、小区房价等分析当地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决定将前置仓网点设置在哪里。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就可以根据大数据进行分析,对前置仓网点进行优化和调整。前置仓通常拥有一个几十平米的小型冷库、一组冷柜和冷风柜,配送采用保温箱,这样存储生鲜产品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物流成本更低。

前置仓模式采用接力传递方式提供冷链物流服务,其是否能够运行良好,涉及与合作伙伴的良好协作,因此要做好双方的系统对接、产品品质管理等工作。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前置仓操作对生鲜产品品质的影响,前置仓通常只承担货品临时存储、包裹生产、“最后一公里”配送功能,将以前由中心仓负责的包裹生产作业放在前置仓来做,不像以前中心仓+配送站模式,配送站不做拆包、拣货、打包的工作,一般都是包裹来包裹走。

前置仓的运营成本主要是房租成本和配送人员成本。目前相关公司越来越感受到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原因有两点:第一,相比庞大的电商业务,尽管冷链物流发展很快,但是实际业务量并不大;第二,前置仓运营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投入大量配送人员,同时仓库与制冷系统建设属于重资产投入,成本也不低。

为了化解成本压力,物流企业也做了很多新业务模式的尝试。一方面,在配送环节,前置仓越来越依赖众包物流配送平台。因为使用众包物流配送平台的运力,相比自建配送队伍成本低很多,并且很多配送平台都提供专门的冷链配送装备(如冷链配送箱),也能给前置仓节约很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前置仓的潜力,创造更多的效益,例如增加前置仓的商品展示和销售功能。自提服务是前置仓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可以在门店为上游客户做线下体验、商品展示与推广等服务。这样,前置仓不仅仅是物流的一个环节,还可以成为一个新的销售通路。

还有些前置仓进一步拓展销售业务,直接变成了生鲜O2O,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帮客户卖产品与自己卖产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最重要是要有销售体系和人员。多数前置仓运营企业毕竟属于物流企业,缺少零售的基因,要做好零售,在系统建设、管理、人才储备上都要加强,这都需要投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