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的联姻
来源:中冷联盟秘书处 2018-02-01“种果容易卖果难”,这是之前我国农产品常见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使得“互联网+农业”成功实现联姻,自此,农产品的销路有了保障,“种果容易卖果难”也不再是农民们的梦魇。但随之而来的日子,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电商与农业相关政策解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2017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2、《关于深化农商协作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8号)等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深化农业、商务两部门协作,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农商协作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
《通知》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商务、农业部门协作协同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突破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加快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生产流通消费高效衔接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通知》还布置了相关任务,一是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二是打造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三是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四是实施农村电商百万带头人计划;五是提高农产品网络上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六是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大数据发展应用;七是大力培育农业农村品牌;八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九是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试点;十是加强监测统计和调查研究。
- 关于上述两则相关政策,笔者认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是“三农”发展的三大目标,这三大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有机统一体。要实现三农发展目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说,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农村电商,是效果好、潜力大的两大抓手,大有可为。电商需要好的品牌,品牌需要电商助力,二者相得益彰。另外,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诸多战略规划的贯彻落实,电商与农业的发展定会进一步得到升华,“农商环境”也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广泛。
二、“互联网+农业”在提升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预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要求,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国家政策如此扶持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推断,“互联网+农业”,就是未来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其中,“生鲜电商”就是“互联网+农业”最直观和普遍的诠释。
目前,“生鲜电商”凭借着相关规模的网名基数、市场占有率低等特点,市场潜力依旧巨大。另外,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生鲜电商”的大背景下,提升生鲜农产品标准化程度的同时,结合互联网来拓宽农产品销路,并利用冷链物流实现保质、低腐损的分销和配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民创收,间接助推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让更多人享用到安全、可靠的生鲜食品。
随着“一带一路”、“世界命运共同体”等相关论述的相继提出,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国家供给侧性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的同时,“生鲜电商”,甚至是“跨境电商”的大量崛起、并购和融合,也将如“野火后的野草”,春风沐浴后又是新的一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必将会到来。
三、我国“互联网+农业”状况分析
1、我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产品冷链流通发展水平相较国外,发展水平低下,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① 2015年,我国冷链环节中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冷链流通率为22%、34%和41%,而发达国家分别为94%、96%和93%。可以看出,国内冷链的流通率相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大差距;
② 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和69%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已达到90%以上冷藏运输率。可以看出,农产品的冷链市场运输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③ 我国冷链市场受冷藏车制约,损失巨大,仅果蔬损失每年高达92.5亿美元,损失率高达25%~30%。造成一些易腐食品售价中有高达7成用来补偿物流中损失的货物价值。而发达国家损失率一般控制在5%以内。
2、我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的发展前景
① 我国农产品消费体量逐年增长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冷链流通的发展;
② 国内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推动了冷链流通的发展;
③ 进口食品生产商,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商业价值而对冷链流通标准的不断提高,促使冷链流通产业技术提升;
④ 打造我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环境数据池,推动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⑤ 建立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的商业流程(ERP)提供“可视化”依据;
⑥ 以消费端为需求主体,推动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⑦ 依托规模化的大数据集群,以库主、车主、货主为核心,建立我国的“云仓云链”体系,有效降低空仓空链率;
⑧ 建立以产品为核心的冷链供应链体系,完善农产品冷链流通环境大数据;
⑨ “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超过5700亿元。另外,倒逼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逐年提升,推动冷链物流实现更多突破;
⑩ 随着跨境电商的深度发展,生鲜易腐产品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倒逼冷链物流企业创新模式,打通跨境冷链物流链条。
3、我国电商基础发展优势
① 网民基数发飞速发展。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②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2012年到2016年,网络购物用户人数从2.42亿人增长至4.67亿人,增长近一倍;电子商务交易额从8.1万亿元增长至26.1万亿元,年均增长34%;网络零售交易额从1.31万亿元增长至5.16万亿元,年均增长40%,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值的贡献率从17%增长至30%;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从1500万人增长至3700万人。2016年电子商务产生消费增量带动生产制造、批发、物流增量创造税收超过2000亿元。
③ 线上线下融合步伐加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提振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信心。一方面,线上企业加速布局线下。阿里巴巴收购银泰、三江购物,和苏宁交叉持股,与上海百联开展战略合作。京东、当当、聚美优品等纷纷开设实体店。另一方面,线下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永辉超市等通过与线上企业合作或自身发展电子商务,探索商业模式转型升级。线上线下正从渠道、供应链、数据、场景等多方面逐步打通,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不间断、跨时空的服务,打造零售新生态。
4、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优势
① 我国网民基数巨大,网购规模逐年增长,直接助推“互联网+农业”模式成为新常态,以及推动精准扶贫发展,提升经济发展;
② 大数据应用,使得农业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现代化发展,实现供应链全程可视、可控,保证农产品质量;
③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论述的发表,将加速助推消费全球化,在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同时,也让我国“生鲜电商”发现进军海外,开拓商机,从而继续倒逼产业和技术的进一步升级。
5、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制约问题和解决思路
电商与农业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也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是,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物流问题就是制约“互联网+农业”模式最大的瓶颈,运输途中的保鲜问题、运费成本过高是最致命的。一种农产品离开生产基地之后,直接就会进入毁灭的倒计时,可以说是争分夺秒式的,如果在最短时间内无法送达客户手上,这个农产品有可能变成废品,这样的营销模式就注定是失败的。如果新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并完美降低腐损率、邮寄成本,全面解决农产品运输问题,那么“互联网+农业”模式将迎来新的春天。
四、业内代表性企业观点
2017年,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培养和发展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习主席的这些指示,不仅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供应链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冷链物流行业赋予了新时代的光荣使命。就在刚刚过去的“第12届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会”上,相关企业代表、专家学者们,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引,就“电商与农业”相关内容也进行了阐述。
会上,中冷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雨润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刘腾辉围绕着“中国农批与冷链发展趋势”,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变与不变”、“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阶段”、“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传统农批与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研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变与不变”,他表示,关于“变”,具体体现为“流通模式”、“流通市场主体”、“交易环境”、“流通方式”等;关于“不变”,具体体现为“流通目的”、“流通产品”、“流通本质”、“主要载体”。
关于“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阶段”,他认为,有如下五点:
一是2008年度“农产品农业”概念兴起;
二是2009年度“跑马圈地”;
三是2010年度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四是2011-2012年间,我国冷链物流扩容量和发展规模快速提升;
五是2013-2017年间,我国冷链物流进入统筹推进阶段以及发展阶段。
关于“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他表示,主要体现为四点:
一是果蔬类农产品采后预冷技术缺乏、损失率高;
二是生鲜农产品对冷库需求量大,农批市场未能完全满足;
三是生鲜农产品冷藏运输车辆少、流通率低,且有效冷链应用率不足;
四是冷链物流欠发达,与农批市场主导地位不匹配。
关于“传统农批与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研判”,他认为,具体体现为四点:
一是冷链物流将成为农产品流通供给侧改革重要方向,各大农批将逐步加大市场内冷库的投入;
二是农批市场有意识,向流通链条上下游延伸,协同冷链物流发展,将是未来市场的关键所在;
三是携手第三方物流,建立高效全程冷链体系,将是未来竞争核心;
四是积极发展配套库和冷链配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流通效率,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会上,京东开放物流西南分公司副总经理赵方围绕着“生鲜电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分别从“京东物流关于生鲜冷链的一些思考与展望”、“京东物流关于生鲜冷链的一些尝试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于“生鲜冷链”在全球的环境和背景,他表示,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生鲜冷链市场预计到2020年,预计产值将超过2700亿美元,年增速将达13%。其中主要驱动的增长因素有以下四点:
一是增长的全球食品行业;
二是全球经济向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新兴国家市场带动;
四是变化的消费者口味和偏好。
关于“全球生鲜冷链主要企业基本情况”,他认为,全球冷库容量为6亿立方米,相比于2014年,增长达8.6%。
关于整个冷链行业来讲,他认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货品源头难把控。
二是链条长难以监督。
三是全球冷链物流网络快速增长。
四是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缺失。
五是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核心诉求。
关于“国内冷链物流行业情况”,他表示,我国生鲜冷链市场总规模2万亿元,线上渗透率仅3%,远低于15%的网络零售年均值,发展潜力和规模巨大,预计2018年将达到2300亿元的市场规模。另外,他认为,行业主要呈现以下“痛点”:
一是冷库等标准设施仍然匮乏;
二是源头预冷率低,且过程中脱冷,腐损率高;
三是缺乏大型冷链企业,品质难以保证;
四是冷链专业人才匮乏。
会中,他还就“京东物流关于生鲜冷链的一些尝试和创新”,向与会代表进行了简要地阐述,他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是在国际和国内生鲜产地/大型合作商家的附近直接建仓,并通过空运等物流方式直接发给消费者,缩短供应链中间环节,以便保证商品质量;
二是细分品类,严控标准;
三是创新全程冷链新模式,提升消费者体验;
四是专用的保温、保鲜技术及温控系统,提供专业保障;
五是智慧冷链,全程质控,为客户体验提供保驾护航;
六是库内加工,个性服务;
七是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冷链全流程可追溯;
八是提供商家数据及金融服务,赋能商家,协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