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7,展望2018——浅谈冷链物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来源:中冷联盟秘书处 2017-12-28编者注:
冷链物流体系的构成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监控监管等方方面面。良好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是提高果蔬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和效率的保障。
冷链仓储方面,应当提高冷库建设质量,根据冷藏产品对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要求不同温区的冷库;
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冷链物流标准,建立覆盖冷链全过程的标准将冷链保鲜技术应用在果蔬的分级、挑选、清洗、加工、包装、预冷、冷藏、运输和销售中,实现冷链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冷链物流“不断链”;
加快果蔬等农产品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有权威、信息量大、发布及时的全国性果蔬信息网,实现果蔬等农产品信息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召回”的机制,确保其冷链流通的质量,降低流通环节的损耗;
建立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生产、加工、配送、中转等流通环节的查验和检测能力,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提高合作和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冷链物流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政府与物流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政府对鲜活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监管措施,提高政府和行业监管水平,使果蔬冷链物流处于国家、行业和公众的多重监督之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29号文),要求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我国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将逐步形成和完善。
回顾2017年,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整体是稳中求进,从量变走向质变。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全国冷链物流行业继续保持了年均25%的增长,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700亿元。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的一年里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可小觑。据权威部门预估,未来两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4930亿元和5650亿元,这是一个诱人的市场,如何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是所有的企业都在认真思考并颇费思量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从开始提出打造现代冷链体系以来,冷链体系的建设依然未能如愿所至。
所谓体系,形象地说,冷链体系就好比是我们人体,是由头、身、脚三段组成,不可或缺任何一段,而且这三段都必须健康,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那么,冷链全程供应链的“头、身、脚”,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呢?
头:最先一公里
众所周知,从农产品全产业链来看,没有“最先一公里”就不会有“最后一公里”;而没有预冷,也就没有“最先一公里”。预冷也可以说是一种预贮处理,它是农产品低温冷链贮藏运输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完成这一环节之前,有两个环节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农产品产地市场和产地预冷库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均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集中度的提高也增加了“滞销卖难”的风险,迫切需要专门的集散场所对农产品进行集中、初加工处理和批发交易。产地市场作为生产者出售农产品的重要场所,具有交易、商品化处理、信息服务、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功能,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可为有效解决农产品产地预冷问题提供基础保障。
身:第三方冷链物流
由于农产品和食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尚不发达,目前我国大约90%的新鲜肉类和80%的水产品、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或冷链时断时续下储运的。冷冻食品虽然冷链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仍存在着断链现象以及棉被加冰块之类的“伪冷链”。所谓“饺子一下锅就散,鱼一下锅就碎”,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这一行业现状,不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着全程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威胁着食品安全。
因此,现代供应链意义上的全程冷链,必须是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其服务的每一家食品企业,从产品生产、仓储、运输到终端销售的全过程进行服务和监管。这样做,不仅便于明确对冷链食品在供应链阶段的安全责任追究,也便于冷链物流企业更好地对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实施全程追溯管理。
脚:最后一公里
随着电商和冷链宅配发展,负面报道也日渐增多,其主要表现就是冷链物流的“临门一脚”目前绝大多数快递公司实施生鲜配送的冰袋,只是将货物保持在低温状态,途中温度变化较大,很难将货物的温度全程保持在同一区间。尤其是在夏天,冰块很容易升温融化,导致产品不新鲜甚至腐败,冷链终端断链问题光靠运输设备的“鸟枪换炮”还是不够的,最终还得从经营模式上创新,这方面,各地已有一些成功做法可以借鉴。
——将家里的冰箱搬进便利店。
其经营模式就是:所有生鲜食品在其网上订货后,全部就近先行进入指定社区便利店的冷柜,然后由消费者自行取货。严格说,这并不是他们的发明创意。台湾这种类型的便利店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已占到生鲜类产品销售比重的35%到40%。用一句广告语来说,就是“你家的冰箱就在我们的便利店里”。
——推广智能生鲜便民柜。
如生鲜电商可以通过在社区免费安装“智能生鲜便民柜”的方式实现“菜等人”,消费者通过刷用户卡、输入密码、远程开箱等方式在便民柜取货。总之,解决冷链终端配送更根本和靠谱的方式,恐怕还是应该让生鲜食品的宅配与超市或便利店形成合作共赢机制,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可由超市配送或便利店以消费者自提形式实现。
2018年冷链行业的思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求: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由“量”转“质”,高质量成为硬要求;供给侧改革将更加注重“补短板”。
这意味着冷链物流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冷链物流“门槛”越来越高
国办29号文中提出,今后,将把冷藏保温车辆作为专用货运车辆加强管理,并将温度监控设备性能要求作为冷藏保温车辆投入运营的基本条件,对于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不允许投入冷链物流市场,并引导高耗能、低效率、不合规的冷藏保温车加快退出市场。
——新零售、新商业需要更加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
新零售,不管如何“新”,都无法忽视冷链物流。无论是盒马鲜生还是永辉超市,无论是波士顿龙虾还是新疆的葡萄,在它们完好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之前,都要经过复杂的不间断的冷链运输过程。在新零售的快速变革下,生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生鲜产品的多频次、全网络、全渠道流动,这是无法和常温标准品相对比的。冷链体系中各个环节间的协作和对接,都会增加产品品质和安全的风险,客观上也是对冷链行业升级创新的倒逼。
——冷链物流步入新时代
2017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 党中央的这一战略思维意味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冷链新时代已然来临。
新时代互联网+冷链物流的内涵,一方面是把互联网的一整套现代技术包括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到冷链物流行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应链网络和资源进行优化和规划,以提升对需求和供给预测的准确性,实现供应链成本的可预测、可计算、可分析、可控制,从而大幅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应用卫星定位、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配备车辆定位跟踪以及全程温度自动监测、记录和控制系统,按照冷链物流全程温控和高时效性要求,整合各作业环节。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冷链物流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从而逐步实现冷链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数据化、透明化和可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