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chinalenglian

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广东省商务厅 2017-08-18

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冷链物流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国家对冷链物流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加快部署冷链物流工作,要求推进以鲜活农产品、食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发展,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尤其是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系统,为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指引。为支持冷链物流发展,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工作通知》财建[2016]318号),将广东省列为全国冷链物流发展示范省,并对广东省冷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全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2.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广东省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全省果蔬、肉类、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241.30万吨,同比增长4.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4%。按照全省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在20%、30%.35%左右计,全省仅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约达1500万吨。再加上食品及辅料、医药品、速冷冻品、花卉等,我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更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广东省冷链物流市场主体也不断壮大。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相关企业200余家,涌现出了广弘食品集团、广东新供销集团,顺丰速运等一批代表性企业。

3.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广东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冷链物流硬件支撑不断完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3月,全省拥有进口肉类备案储存冷库的指定仓库47个,容量约达10万吨。截至2016年6月,全省拥有大小冷库1700多座(其中约85%为低温库,15%为高温库),冷库容量约300万吨,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和佛山地区最为集中,约占全省冷库总量的80%。冷藏车保有量达10000多辆,冷藏船吨位总量超过160万吨。

4.冷链物流技术加快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际先进的HACCP体系认证、GMP.WMS(仓储管理系统)、虚拟仓储等技术的先后引进,我省冷链物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深入,新建冷库、低温物流中心、生鲜食品加工中心、冷藏车、冷藏箱的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冷链溯源与全程监控等技术逐渐成熟。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GPS\GIS\RS)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在冷链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我省规模以上冷链企业中,信息化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温度监控管理系统、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应用程度不断提高。

5.冷链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

随着电子商务、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催生出了生鲜社区020、冷链宅配等新型业态并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消费需求和流通模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改善自身发展模式,涌现出了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直销型冷链物流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以及第三方冷链物流模式等,形成多种模式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广东省冷链物流总体上呈更快、更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冷链物流区域发展不平衡,冷链发展偏于销地,珠三角地区冷链相对发达,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较为落后。二是冷链设施结构不合理,低温库所占比例较高、保鲜冷库较少;肉类冷库较多、果蔬类冷库较少;珠三角冷库较多、粤东西北冷库较少。三是冷链物流资源散小旧,可利用冷库少,冷库功能难以满足现代化、新模式、新技术等的发展需求。四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小乱差,冷链物流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管理不规范,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缺乏能够提供全程冷链物流服务的专业性企业。


(二)发展形势

1.食品药品安全倒逼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食品和医药药品安全直接关系着民生和社会稳定,近期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事件频发,冷链不断链的重要性彼广泛地关注,社会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修订草案及《医疗器械冷链(运输、贮存)管理指南》等的发布,预示着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逐步趋严,倒逼食品药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2.生鲜电商拓宽冷链物流发展空间

近年来,广东省生鲜电商市场发展迅速,生鲜农产品和跨境生鲜冷链业务日益扩大,2015年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24亿元,且保持较高年增长率,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冷链物流作为生鲜电商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大电商平台和传统物流企业发力与突破的重点。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产品的传统流通方式,促进了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为冷链物流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3.“互联网+"加速冷链物流创新发展

当前,“互联网+冷链”已经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省政府发布的《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冷链物流的智能化建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和“互联网+"行动的推动下,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将促进我省冷链物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改变冷链物流发展方式和传统格局,重塑冷链物流产业链条,为培育冷链物流新经济提供动力源。

4.供给侧改革促进冷链物流转型升级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当前,冷链物流业降本增效问题已成为广东省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痛点与难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势必倒逼冷链物流转变粗放式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冷链产品供应链,建立适应社会消费需求和现代流通方式,全程温控、实时监控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为全省冷链物流转型升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5.市场主体多元化激发冷链物流市场活力

近年来,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空间和蕴含商机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新业态企业以及传统企业进入冷链市场,冷链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一方面,新常态下众多传统行业的企业跨界进入冷链市场,如各大传统物流企业、肉生产加工企业、电商平台陆续推出生鲜产品业务,布局冷链市场这片“蓝海。另一方面,国际冷链企业陆续登陆中国,扩张其在全球的冷链版图。冷链物流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在激发起冷链市场活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格局。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将成为冷链物流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点及难点。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适应市场需求、消费模式、产品流通方式转变为导向,以果蔬、肉类、水产等农产品为主要品类,兼顾集体用餐及中央厨房配送的食品和半成品、医药等,以提高冷链物流流通率、降低冷链物流损耗、构建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为重点,以保障产品安全、稳定市场供应和物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政企结合、强化监管塑造良好的冷链物流发展环境,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设施装备和手段,全面提升全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形成社会化、专业化、多元化、集聚化发展格局。利用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引导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

盘活存量,提升价值。充分整合、盘活现有闲置冷库、冷藏车、配送中心等设施设备,通过硬件改造、功能提升、技术升级,全面提升闲置设施设备的使用价值,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注重使用绿色、环保设施设备和技术,促进冷链物流业绿色发展。

突出特色,弥补短板。结合新型消费方式和流通方式,充分利用并强化广东冷链物流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弥补制约全省冷链物流发展的突出短板,构建广东全程冷链物流发展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冷链物流行业降本增效,推动全省冷链物流发展。

示范带动,全面普及。立足区域发展基础和条件,在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培育、认定、壮大一批冷链物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平台,连点成线、以线带面,促进全省冷链物流逐渐全面普及,提高冷链物流流通率。

双重驱动,打通链条。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改革创新在冷链物流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提高冷链物流运作智能化、协同化水平,创新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加快冷链物流与三产的融合发展,打通从源头到餐桌的冷链链条,培育冷链物流新业态和新经济。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技术先进、衔接有序、全程可追溯,并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匹配、与居民生活需求相匹配、与现代流通方式相匹配、与广东经济发展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促进冷链物流业降本增效。全省综合冷链流通率达到25%,冷藏运输率达到55%,流通环节损耗率下降10%左右。

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全省冷库容量达到450万吨,冷链运输车辆达到15000辆,预冷保鲜比例达到30%。

加快冷链物流示范企业培育。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培育和认定冷链物流示范园区25个,冷链物流示范企业50个,带动全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发展布局。加快完善全省冷链物流发展布局,优化产地预冷、冷库、冷链配送、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布局,逐渐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动解决冷链物流发展“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和“断链”等问题,构建全辐射、多层级的冷链物流冈络。

基本形成冷链物流全程可追溯体系。加快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探索形成能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优化区域网络布局

围绕产销地和流通节点,构建多层级、跨区域、全覆盖的冷链物流网络。加强产地冷链物流集散网络建设,在粤东西北地区的果蔬、肉类主产区,在沿海水产品主产区,改造、建设一批具有预冷处理、初级加工、分拣、储存、包装、信息处理、交易等功能的冷库和集配中心,打通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完善销地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在广州、深圳等冷链产品主销区,改造、建设一批冷链配送中心、冷藏箱、冷藏柜等终端销售和配送设施,确保最后一公里冷链。推进冷链流通节点城市和区域配送中心建设,依托流通节点城市及贯穿广东的东线沿海流通大通道、中线京港澳流通大通道和珠江西江流通大通道等,连接北部湾经济区和港澳,推进冷链流通节点城市和区域配送中心建设,并将冷链流通区域配送中心建设纳入全国流通骨干网络,完善冷链流通网络。提升流通枢纽冷链物流辐射能力,在具备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条件的多式联运枢纽以及空港、海港、保税区、口岸等地,布局建设具备国际中转、加工存储、分拨集散、进出口、保税、检验检疫等功能的大中型冷链物流园区和中央大厨房,积极对接“泛珠三角”物流大通道、“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等。


(二)构建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以生鲜肉类为突破口,建设覆盖产地预冷、冷链运输、销区冷储、冷链配送、冷鲜销售等环节,全程一体化、低损耗、可追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在预冷环节,鼓励果蔬种植、水产捕捞、畜禽屠宰企业选购适用的预冷技术与设备,鼓励产地型冷库建设,解决产地源头预冷普遍缺失问题,保障源头产品品质。在运输环节,增强冷藏运输能力,推动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配置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最佳运输线路的智能化匹配及冷藏运输温湿度的动态监控,加强对冷链运输车辆性能的检查,建立冷链车辆制冷保温性能年检制度,提高冷藏运输质量。在仓储环节,支持改造提升老旧冷库功

能,提高老旧冷库可用性、易用性以及安全、环保、节能水平;支持新建变温库、气调库、立体自动化冷库等智能型高端冷藏设施以及跨境电商保税冷库;鼓励利用LNG冷能建设多温层大型冷库,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冷链仓储信息采集与处理,实现仓储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运作。在配送环节,鼓励采用“多温共配”冷链物流模式,推广使用多温层城配车辆,实现生鲜农产品在城市内的集约化与规模化配送。


(三)培育壮大冷链物流主体

大力扶持本土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鼓励省内冷链物流企业与央企、外资等知名企业重组做大做强,培育和壮大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从源头到消费的全程、一体化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方案。扶持、壮大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冷链仓储设施建设和冷链技术升级改造,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冷链物流市场,通过战略联盟、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或独立运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整合冷链资源,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大力引进国内外具有先进技术的冷链物流服务商和设各供应商在我省设立总部基地或分支机构,为全省冷链物流发展注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带动整体水平提高。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强冷链物流领域的战略合作,组建多种形式的冷链物流联盟,实现联盟内企业流程再造,共建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


(四)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创新

加强现代化全程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引进、研发、创新和应用,重点推广高效预冷技术、制冷技术、环境温度和清洁度控制技术、保温材料技术、库温调控技术、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建设,大力发展多温冷藏运输车、蓄冷保温箱、联运冷藏集装箱等新型冷链物流装备。支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创新,大力开展温度实时跟踪技术研发,冷链物流温度实时检测跟踪(RFID.GPS)及网络检测技术等的创新。推进冷链物流节能技术创新,促进冷链物流中心蓄冷

节能技术、冷源系统优化技术及包装材料技术创新,促进绿色安全、节能环保技术在低温仓储及运输中的应用。


(五)提高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

建立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整合优化冷链物流资源,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电子标签、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化运单、温湿度记录系统、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冷链流通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追溯体系,对种植养殖源头、生产加工过程以及流通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和追溯,实现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产晶冷链物流领域中的应用,鼓励生鲜电商企业利用信息平台优势开展大数据分析,合理安排采购、库存、配送,提高供应链全程管控能力。


(六)加快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推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研究制定符合我省的冷链物流地方标准。加强冷链物流全程监控和质量溯源制度建设,规范全程冷链物流各环节技术、服务与能耗标准。制定冷链相关企业互联互通的标准,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中间件接口标准等。开展冷链物流标准化宣贯和试点工作,强化企业在标准化活动的主体地位,支持并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积极主导并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高标准研制的科学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四、重点工程

(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支持改造、新建一批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要求的冷链物流仓储设施设备。加强产地预冷应用,保障生鲜农产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围绕农产品、水产品等大型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冷链储运中心,改善批发市场的冷冻冷藏设施;加快推进冷库、冷链物流园区、低温加工处理中心、中央大厨房、冷链配送中心及复合型冷链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冷链物流集聚区建设,引导冷链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促进资源整合共享。鼓励有能力的冷链物流企业购置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智能冷链运输车辆,支持积极采用“三段式’’冷蒇运输车,大幅度提升全省冷链运输能力和效率。支持特殊冷链监管场所建设,延伸口岸功能,促进跨境冷链物流发展。



(二)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工程

创新冷链物流组级协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多方参与,以及国企、民营、外资等并存共赢的多元冷链物流主体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冷链物流运输组织模式,探索发展城市配送、共同配送、城乡配送、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促进冷链物流降本增效。推进冷链物流与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及平台等融合发展,促进冷链物流普及应用,培育冷链物流新业态和增长点。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重塑冷链物流发展体系。



(三)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创建工程

加强冷链物流检验检疫执行力度,提高进口产品冷链查验能力,确保进口水产品、肉类产品、医药品等的检验检疫处于全程冷链环境,保障进口冷链产品来源、品质的安全。完善省内冷链物流安全监管查验体系,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标准与规范执行,形成企业自检与质检部门不定期监控监测相结合的双重检验体系。积极构建冷链物流产品溯源体系,充分利用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冷链物流信息追溯系统。加快建设冷链物流行业信用体系,支持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拓展冷链物流征信业务。



(四)重点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以肉类、水产品、蔬果、奶制品、集体用餐及中央厨房配送的食品和半成品、药品为主的重点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大型肉类、水产品企业应用现代化冷链生产流水线,积极推广冷藏运输和全程温控技术。鼓励蔬菜、水果等重要产地,积极应用产地预冷技术,支持建设具备大规模集散功能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蔬果配送中心。加强集体用餐及中央厨房配送的食品和半成品冷链运输和配送,确保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冷链流通,杜绝“断链’’现象。大力推广医药冷链运输,逐步构建医药仓储、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等相结合的完整医药冷链物流网络。



(五)冷链物流示范企业带动工程

开展省级冷链物流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创建和培育冷链物流示范园区,加快建成一批集平台建设、加工处理、物流配送、信息发布、流通交易等功能的冷链物流园区。支持和鼓励省级冷链物流园区申报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吸引冷链物流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促进冷链物流集聚发展。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为切入点,在生鲜农产品、集体用餐及中央厨房配送的食品和半成品、医药品等领域,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竞争力的冷链物流标杆示范企业和冷链供应链集成服务供应商,提高冷链物流市场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冷链物流企业50强等。积极推广示范园区、企业在商业模式、服务水平、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成功发展经验,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建立省级冷链物流工作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建立跨地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统一组织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十三五’’期间冷链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确保本规划目标的实现。各地市要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程,明确各部门责任,加强部门间工作的沟通和协同,切实推动本规划的落实。发挥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在冷链物流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标准应用、示范推广、数据统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协助政府合力推动规划的实施。


(二)完善冷链政策支持

进一步放宽冷链运输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对冷链物流企业、商贸企业、配送企业等,科学合理规划其车辆在城区的行驶路线、停靠地点、停靠时段,充分给予城区通行权和停靠权;对从事生鲜农产品运输的企业,制定落实24小时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政策。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前置审批手续,合理保障冷链物流车辆牌照发放数量,对跨区域运输车辆、个人挂靠车辆在审验、管理等方面予以更合理的政策管理制度。将冷链物流园区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用地布局、审批、土地登记方面予以倾斜,对冷链物流项目用地执行工业用地政策,鼓励利用旧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改造建设冷链设施。


(三)加大冷链扶持力度

落实中央财政对冷链物流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冷链物流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包括冷链监控、追溯、检测、标准化体系等。鼓励各地市结合实际资金安排对重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项目予以支持。充分运用好促进现代物流业、农村农业农产品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扩大“营改增”在冷链物流的改革范围,允许冷链物流企业过路过桥费、车辆保险费、场地租赁费等有效抵扣凭证纳入进项税抵扣范围。拓宽冷链物流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基础建设、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加大融资支持,并做好配套金融服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冷链物流领域,以设立投资发展基金、PPP等多种方式支持大型、高成长性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出台冷链物流用能扶持政策,逐步实现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基本同价。


(四)强化冷链市场监管

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冷链物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将不达标的企业清退市场,明确规范社会化冷链物流力量权责利。充分发挥标准委员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示范企业、产业联盟等产学研力量,加强冷链物流标准的执行力度和扩大实施范围,保障冷链产品的安全。提高行业安全监管技术和手段,建立冷链物流质量监控体系,逐步推行温度全程可追溯、可监控。加强冷链宣传推广,增强消费者对冷链物流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消费者扩大对全程冷链产品的需求,通过市场倒逼社会冷链物流发展。加强冷链物流产品质量监管,对供应、批发、零售、仓储、运输、市场等责任主体的依法依规经营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力求信息透明,形成部门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齐抓共促的管控态势,形成冷链物流良好发展环境。


(五)加强冷链人才培育

建立冷链物流专家库,凝聚政府、研究机构、高校、协会、企业等人才资源,组建基础型、复合型、创新型、产业型专家团队,打造全省冷链物流业高级智库,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引进和培育冷链物流人才,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以及鼓励企业内部提拔,引进、培育市场急需的冷链物流专门人才。增加适用性冷链物流技术人才的输出,积极引导冷链物流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冷链物流培训和实验基地,增设冷链物流相关专业或方向,有针对性地扩大培养冷链物流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