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chinalenglian

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安徽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来源:安徽政务 2017-08-11

安徽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畅通安全、布局合理、衔接高效、绿色智能、文明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前所未有,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快速客运铁路营业里程跃居全国第一,一级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运输结构更加合理,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技术装备更加先进,安徽省在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确立。交通运输为促进全省区位优势发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综合交通网络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114亿元,是“十一五”的2倍,综合交通网总里程增加3.7万公里。至2015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总里程19.7万公里,衔接国家综合交通网络的“两纵、五横、三联”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布局加快形成,以合肥为中心,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支撑,其他各市为节点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初步建立。

铁路。全省铁路网进一步完善,以合肥为中心的快速铁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安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根本提升。贯通京沪、京福、沿江高铁通道,建成阜六、宿淮铁路,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及南客站,完成漯阜、宁西铁路复线电气化、淮北火车站改造工程。开工建设郑徐、杭黄、商合杭、合安、郑阜快速客运铁路,庐铜铁路,皖赣铁路扩能改造芜湖至宣城段,淮北客车联络线等。全面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合肥市轨道交通1、2、3号线先后开工。“十二五”期间,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1172亿元,是“十一五”的1.6倍,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272公里,总里程达到415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330公里。

公路。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建成徐明、泗许、黄祁、岳武等高速公路和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新增高速公路1317公里;开工建设滁淮、济祁、扬绩等高速公路,望东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等。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5500公里,完成投资1307亿元,是“十五”和“十一五”10年总和的3.6倍,路网质量、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显著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县乡公路升级改造120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9000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5600座,安保工程3.5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安全保障和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571亿元,是“十一五”的2.4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46公里,一级公路从499公里增加到3166公里。

水运。干线航道通航能力显著提升,支流航道建设持续推进。完成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石门湖航道整治,建成沙颍河阜阳船闸、合裕线巢湖、裕溪复线船闸、浍河固镇复线船闸等。主要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快,集装箱吞吐能力大幅提升,芜湖港成为我省首个亿吨级大港,并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喂给港。建成马鞍山郑蒲港区一期、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蚌埠新港二期、安庆长风港区一期等工程。“十二五”期间,全省水运建设完成投资237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5729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428公里。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19万标箱,分别是“十一五”的1.3倍、3.9倍。

机场。机场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全省通航民用运输机场达到5个。完成阜阳、安庆机场改造,持续推进黄山机场改造,芜湖宣城机场选址获批,蚌埠、亳州、宿州等运输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启动砀山、庐江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建成宁国通用机场,全省通用航空实现零的突破。“十二五”期间,全省机场建设完成投资39亿元,是“十一五”的1.7倍。

油气管道。基本形成“西气川气同供、南北管网联通”的双气源供应格局,成品油管网进一步延伸。建成江南联络线、利辛—颍上支线、江南产业集中区支线等天然气管道,安庆—合肥—淮南—阜阳、合肥—蚌埠成品油管道。“十二五”期间,管道建设完成投资50亿元,新增输气管道800公里、输油管道520公里,全省油气管道总长达到2960公里。

(二)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全省综合运输能力持续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选择性进一步增多,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客、货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15.4%、16.1%,周转量分别增长12.1%、15.9%。

运输范围持续扩大。快速客运铁路覆盖13市17县,开通合肥至4个直辖市、14个省会城市、50个地级城市的高速列车。长三角货物快运、“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合肥—宁波铁海联运班列、合肥—上海城际特需班列陆续开行。民用航空线路通达城市增加到48个,合肥新桥机场开通至德国法兰克福和日本大阪、静冈国际航线。乡村两级班车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8.7%。全省278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全部投入运营,实现全省邮政普遍服务乡镇全覆盖。天然气管道覆盖全省15市24县。

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互联网、自助机售票等信息化、电子化票务结算服务普遍运用。全省高速公路实现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全覆盖并与全国联网,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工程加快实施,1500个邮政网点开通联网售票业务。道路甩挂运输量进一步增加,蚌埠港开通淮河集装箱班轮运输,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开通首条全货机班线。

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强力推进治超工作,全省路面车辆超载超限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高速公路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全省“两客一危”车辆全部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大力推进渡口整治改造、渡改桥工作,渡口整治率达100%,渡船钢质化率超过95%。全省道路运输万车死亡率从2.91下降到1.67,水上港口每百万吨吞吐量事故发生率进一步下降。组建省综合交通研究机构,建设安徽省现代智能综合交通创新基地,交通发展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三)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广泛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通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全国跨度最大的合福高铁铜陵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开通全省第一个4E级干线机场、第一座两千吨级复线船闸。铁路电气化率达到53.7%,复线率达到66.3%,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24.4和13.3个百分点。公路沥青水泥路面铺装率60.5%,较“十一五”末增加10.7个百分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比例达90.69%,较“十一五”末增加1.9个百分点。

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国产新一代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在我省广泛应用。全省营运船舶总载重、平均吨位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内河运力规模居全国第一。船龄15年以上的老旧运输船舶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5%下降到6%,船型标准化率超过50%。研究开发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仿真测试验证平台和道岔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合肥南车轨道交通车辆制造维修基地建成使用,芜湖LNG燃料动力船项目被列为国家试点。

生产技术持续创新。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系统、板式无砟轨道等系列新技术在高铁中得到全面应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快速制梁、连续梁等桥梁施工技术不断创新。长江桥梁深水大型沉井基础施工、大跨度桥梁无砟轨道施工、钢梁桁片式制造架设技术世界领先。

(四)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稳步实施公路系统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海事(港航)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设立铁路建设投资基金,大力推行国省干线公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建设模式。设立民航发展专项资金,加强航线航班培育。向社会公布一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交通示范项目,安徽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PPP模式试点省,蚌埠至五河高速公路、省道S307亳州段、S215皖苏界至广德凤桥段等PPP项目顺利签约。下放国省干线公路、内河航运相关项目审批、核准权限,修订交通项目核准目录。公布交通领域权力清单,规范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路网布局不够完善,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足,至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周边地区的部分高速公路通道能力饱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够顺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多式联运有待进一步发展;部分技术装备落后,智能交通需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省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交通运输必须发挥好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要求综合交通创新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随着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运输需求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化需求将日益增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交通建设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抓手,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不断提升的运输需求,都要求交通运输要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在投资、建设、管理、科技等各方面创新,全面提升交通网络整体效率和运输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出行,降低物流成本,全力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

(二)城乡区域一体化要求综合交通协调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着引导生产力布局、促进城乡区域要素流动的支撑作用。从我省来看,城乡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十三五”时期,我省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6%,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一体化将加快推进。既要统筹推进省内不同区域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又要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补齐交通发展短板。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三)资源环境约束要求综合交通绿色发展。“十三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增长,能源消耗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不断增强,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压力加大。因此,要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在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降低能源耗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要不断优化运输结构,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导向。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集约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要推广使用低碳环保运输装备,倡导绿色出行,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

(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要求综合交通开放发展。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各地区发展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空间配置资源。同时,长三角城市群涵盖我省8个市,要求与沪苏浙等省市共同将该区域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家区域战略要求我省加快谋划对外开放新通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无缝对接周边地区交通设施,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支撑。

(五)全面保障改善民生要求综合交通共享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阶段。党中央作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交通扶贫对脱贫攻坚的基础支撑作用,通过扩大交通运输服务供给,全面提高共享水平。要推进城镇交通运输服务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延伸,建设以支线铁路、农村公路、内河支线航道、通邮站点等为主体的基础交通网,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完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和交通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努力使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同时,要强化交通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依托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综合交通通道和枢纽建设,统筹城乡和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统筹交通“硬实力”和“软实力”提升,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推动交通运输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安全化运营,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建设畅通安全、布局合理、衔接高效、绿色智能、文明和谐的现代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完善网络,一体发展。按照一体化、网络化的思路,在谋“网”、谋“细”、谋“实”、谋“效”上下功夫,强化项目支撑,扩大有效投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提质增效,合理整合、优化配置交通建设资源,统筹城乡、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建设,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融合、相互联通。

2.突出重点,消除瓶颈。针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的短板,以快速客运网、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和农村公路为重点,强化交通“补缺、提效、升级”,打通断头路、断水路,消除交通瓶颈,发挥交通设施应有效益。

3.适度超前,有序推进。统筹建设能力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着力完善网络、扩大规模、提高能力,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4.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建设体制、管理方式、运营模式、政策机制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交通运输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活力。

5.以人为本,安全可靠。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出行需求为出发点,以安全保障为前提,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6.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综合利用土地、通道等资源,推广应用先进的交通节地、节能和减排技术,挖掘存量潜力,努力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绿色发展。推进大运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三)发展目标。

全省交通网络布局基本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运输服务更加安全便捷。到2020年,形成以“三纵、五横、四联”综合运输通道为骨架,以“1+5+10”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为依托,多层次铁路网融通、高等级公路网互通、水运交通网贯通、民航运输网联通、县乡村公路网畅通、城市公共交通覆盖建成区、天然气石油管道覆盖所有市县、邮政和快递服务覆盖所有乡村的“五通三覆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

一是贯通“三纵五横四联”综合运输通道。形成联结各设区市、通达周边主要城市、对接国家综合交通网络的“三纵、五横、四联”综合运输通道。

专栏1  “三纵、五横、四联”综合运输通道

纵一:连云港—宿迁—泗县—五河—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黄山

纵二:徐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合肥—芜湖—铜陵—黄山

纵三:商丘—亳州—阜阳—六安—安庆—池州—景德镇

横一:淮安—宿州—淮北—亳州

横二:淮安—蚌埠—淮南—阜阳—漯河

横三:南京—滁州—合肥—六安—武汉、西安

横四: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九江

横五:杭州—黄山—景德镇

联一:杭州—宣城—芜湖—合肥—淮南—阜阳—周口

联二:宿迁—泗县—五河—明光—定远—合肥—安庆—九江

联三:徐州—淮北—宿州—蒙城—利辛—阜阳—武汉

联四:扬州—滁州—蚌埠—亳州

二是强化“1+5+10”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全省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以合肥为中心,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支撑,其他各市为节点,布局合理、衔接顺畅、服务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安徽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基本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综合交通网效率显著提升。

三是实现基础设施“五通三覆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完善,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

多层次铁路网相互融通。围绕“融通”加快构建有机衔接的现代化铁路网。建成以合肥为中心,联接所有省辖市、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建成较为完善的普通铁路网,能源运输通道更加通畅;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至周边主要城镇快速客运铁路联通;建设市郊铁路和企业专用线,联通“最后一公里”铁路。“十三五”期间新增铁路里程17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500公里。到2020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800公里。

高等级公路网互联互通。围绕“互通”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高等级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主要通道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达到5200公里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其中一级公路达到5000公里。

水运交通网干支贯通。围绕“贯通”着力构建“一纵两横”水运交通网。基本形成以“一纵两横”为主骨架,支流航道为基础,干支衔接、江淮联通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港口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吞吐能力进一步提高,集疏运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800公里,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80万标箱。

民航运输网内外联通。围绕“联通”着力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国内外的民航运输网。建成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区域性航空枢纽为中心,支线机场为节点,通用机场为补充,覆盖全省、辐射周边、通达全国及部分国家的民用航空网络。到2020年,建成开通民航运输机场达到8个。

县乡村公路网普遍畅通。围绕“畅通”着力构建通行便捷的县乡村公路网。到2020年,全省每个乡镇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或县城的路况良好的三级及以上公路、1条与相邻乡镇最短捷的路况良好的四级及以上公路,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条主干道(或循环路)达到四级以上水泥(沥青)路标准。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基本实现重点镇有站、重点村有亭,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比例达到100%。

城市公共交通覆盖建成区。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安全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设施明显改善,公共交通能力全面提升。到2020年,建成合肥市轨道交通1、2、3号线,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

天然气石油管道覆盖所有市县。基本建成“三纵四横一环”的全省主干管网架构,形成跨地区、跨气源调度的天然气接收、调度、输配系统,建立省级天然气调度平台和全省天然气应急储备机制,实现中心城市、主要工业园区双管道供气。成品油管道和油库加快建设,油品储运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油气管道总长达到4216公里,管道运输覆盖主要用气市场,实现各类气源通过干线管网互联互通,统筹省级应急调度。

邮政和快递服务覆盖所有乡村。邮政普遍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建成15000个村邮站,邮政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总体实现建制村直接通邮。加快完善城乡快递网络,乡镇快递网点全覆盖,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十三五”期间,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6940亿元。其中,铁路3600亿元(含城市轨道交通950亿元),公路2700亿元,航道、港口300亿元,民航100亿元,管道60亿元,综合交通枢纽180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1.建设高品质快速运输网。

以完善快速运输网络为重点,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干线机场布局,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发展,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高品质、快速度运输需求。

高速铁路。完善至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黄山至杭州、合肥至安庆至九江、郑州至阜阳、合肥至青岛、宣城至绩溪至黄山至景德镇至南昌、武汉至安庆至池州至黄山、合肥至南京等高速铁路,进一步扩大快速铁路网覆盖面。“十三五”期间,续建快速铁路1110公里,开工建设693公里,建成1385公里。

城际铁路。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网,并利用已建高速铁路和既有普通铁路,提供快速度、公交化、大容量的城际运输服务,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至周边主要城镇、重点旅游景区之间的快速客运铁路联通,研究建设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四山联动快速通道”。“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城际铁路578公里,建成200公里。

市郊铁路。开展合肥都市圈等市郊快线线网研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小城镇示范建设和片区规划,探索TOD开发新模式,加快建设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建设合肥至六安至金寨、合肥至巢湖等市郊快线。

高速公路。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大力推进“县县通”、国家和省重点扶贫地区、连接重点旅游景区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实施服务区和互通增扩建工程,提高通达通畅水平和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续建高速公路627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686公里,改扩建高速公路876公里。

干线机场。继续完善合肥新桥机场保障水平,适时启动新桥机场二期建设,不断提升旅客运输服务能力。发展航空客运和货运并重,加强与航空公司合作,积极引入基地航空公司,加快培育本土基地航空公司,开辟和加密航线航班,基本实现与国内适航省会城市全部通航,力争航线网络延伸到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把合肥新桥机场初步建成区域性航空枢纽。

专栏2  快速运输网重点建设项目

高速铁路。建设黄山—杭州、郑州—徐州、淮北—萧县北、商丘—合肥—杭州、合肥—安庆、安庆—九江、郑州—阜阳、合肥—新沂、芜湖—宣城—绩溪—黄山—景德镇—南昌、池州—黄山等快速客运铁路,开展合肥—南京等铁路前期工作,沿淮、合肥—六安—安康、北沿江等铁路项目前期研究。

城际铁路。建设淮北—宿州—蚌埠、淮北—蒙城—阜阳、亳州—蚌埠、合肥—巢湖—马鞍山、滁州—南京、宣城—镇江等城际铁路,开展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天堂寨—天柱山、宿松—望江—东至—泾县—宣城、庐江—巢湖、马鞍山—扬州、淮安—天长—南京、蚌埠—滁州、池州—九江、驻马店—阜阳、芜湖—芜宣机场—宣城等城际铁路项目前期研究。

市郊铁路。建设合肥—六安—金寨等市郊铁路,开展合肥—桐城、合肥—淮南、合肥—庐江—池州、铜陵—枞阳、萧县—徐州等市郊铁路项目前期研究。

高速公路。建设德州—上饶、溧阳—宁德、上海—武汉安徽段,北沿江、徐州—淮北—阜阳—淮滨、明光—巢湖、芜湖—黄山、滁州—淮南、宿州—蚌埠、扬绩高速黄山区连接线、合肥—阜阳霍邱段、南照—临泉段、滁州西环、合武高速天堂寨支线、亳州—涡阳—蒙城、宁国—安吉、太湖—蕲春安徽段等高速公路。改扩建合宁、合六叶、芜合、合安、芜宣、宣广、宁洛高速蚌埠—明光—滁州段、连霍、芜马高速安徽段等高速公路拥挤路段。力争贯通泗县—泗洪、宿州—扬州、徐州—明光、溧阳—广德、高淳—宣城、芜湖—高淳、蚌埠—五河—泗洪、来安—六合、宁国—临安、单县—砀山、黄山—千岛湖等省际高速公路“断头路”。开展沿淮、宿州—阜阳、合肥—舒城—霍山—商城、濮阳—阳新、南京—和县、宣城—泾县、黄山北环等高速公路前期研究。

干线机场。实施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

2.建设广覆盖基础运输网。

完善普通铁路客运网,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着力推进支线、通用机场和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运输网的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

普通铁路。推进在建普通铁路工程建设,加快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提高铁路网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十三五”期间,续建并建成普通铁路135公里;复线改造126公里,电气化改造1368公里。

国省干线。以加强省际、市际联通公路建设,消除瓶颈路段制约为重点,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实施一级公路“网化工程”、二级公路“提升工程”和以路面改善为主的“品质工程”,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提升综合保障水平,促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十三五”期间,建成一级公路2000公里,升级改造二级公路4000公里。

农村公路。持续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和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完成部分老村级道路加宽改造、撤并建制村路面硬化、贫困村内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健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完善以农村物流枢纽站场为基础,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畅通城乡物资流通渠道。

过江通道。着力增强长江干线过江能力,加快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强化两岸路网衔接,促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结合优化整合渡口渡线,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十三五”期间,建成跨长江公铁桥1座、公路桥3座,开工建设公铁桥4座、公路桥1座、城市道路过江通道2座。到2020年,形成皖江区域便捷顺畅、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过江通道系统,全省开通运行的跨江通道达到10座。

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改善通航保障条件,新建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民航机场,开展迁建黄山机场、新建安庆、金寨民航机场规划研究,实施阜阳、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完成黄山机场改造,研究恢复合肥骆岗机场通用航空服务,推进六安、庐江、砀山、金寨、泾县、芜湖、淮北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编制水上通用机场建设规划。

邮政业。加快建设集邮件接转、物流配送、信息交流和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村邮站,推进合肥全国邮政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快递行业,支持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等市建设现代快递枢纽,建成合肥一级快递物流园区,打造合肥成为全国快件综合集散中心,在全省建设2000个快递公共投递服务站。加快合肥快递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全国性快递呼叫中心。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实现乡镇快递网点全覆盖。开展国家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支持合肥、芜湖等市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大力发展邮政业标准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推进快递标准化试点。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完善邮政业省市两级安全监管平台。支持企业配备安检设备,实现出省非协议客户快件应检必检。

专栏3  基础运输网重点建设项目

普通铁路。建设庐江—铜陵、马鞍山郑蒲港铁路等普通铁路。实施符夹、宁芜铜九铁路扩能改造,合杭、青阜、皖赣、合九等铁路电气化改造,合武铁路天堂寨站、青阜铁路涡阳站、阜阳北站扩能工程等。开展六安—安庆—景德镇、铜陵—南陵—宣城、三门峡—亳州—洋口等铁路前期研究。

干线公路。重点新改建G104、G105、G206、G233、G236、G237、G310、G311、G312、G318、G328、G329、G330、G344、G345、G346、G347、G530等干线公路部分路段。

过江通道。建设望东、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商合杭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安庆海口、安庆(第二),池州江口,芜湖城南、泰山路,马鞍山九华路、慈湖过江通道和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开展宿松、池安,池州梅龙,铜陵横港、开发区,芜湖龙窝湖,马鞍山姑孰、龙山路、湖北路过江通道等前期研究。

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新建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民用机场,改扩建阜阳、九华山、安庆机场。开展新建金寨民航机场,迁建安庆、黄山机场规划研究。建设六安、铜陵、淮北、明光、岳西、庐江、无为、泗县、砀山、金寨、泾县、旌德、黄山、界首、淮南、当涂等若干通用机场。

邮政业。建设合肥环状快递产业园、芜湖皖南快递产业园、阜阳皖北快递产业园,提升蚌埠、安庆等地电商快递园区综合承载力。加快建设合肥新桥机场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发展快递全货机。推进高铁快递、电商快递班列试点,推动建立合新欧班列运输邮件(快件)合作机制。完善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发展跨境电商业务。

3.建设专业化货物运输网。

着力推进疏港铁路和企业专用线、高等级航道、港口物流园和油气管道建设,提升运输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

航道。加快长江干流整治,进一步提高通航能力。推进淮河干流整治,将临淮岗以下河段航道等级提高到二级、以上河段提高到三级。加快建设引江济淮航运配套工程,打通江淮联运通道,构建“两横一纵”航道主骨架。加快支流航道整治,打通“断水路”,有序提升涡河、沱浍河、萧濉新河、水阳江、滁河、姑溪河、漳河、顺安河、青通河、秋浦河、皖河、华阳河、泉河、窑河—高塘湖等支流航道通航能力。“十三五”期间,整治高等级航道1000公里以上,新增高等级航道372公里。

港口。有序推进长江港口建设,按照市场化原则,全面整合港口资源,推动组建沿江港口投资运营集团,构建统一的沿江港口营运管理平台,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战略合作。统筹集装箱、煤炭、建材、矿石码头发展,引导大型公用码头和液货、LNG等专业码头发展。加快淮河水系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建设,提升现代化水平。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加快合肥港公用码头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亿吨,其中集装箱160万标箱。

集疏运体系。加快连接沿江、沿淮主要港口、开发区、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的集疏运专用铁路、公路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集疏运设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加强老港区集疏运通道升级改造,缓解港城矛盾。加快阜阳北、宣城巷口桥、合肥经开区、宿州符离集等一批现代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

管道运输网络。完善原油成品油管输体系,建成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配套成品油管道及油库项目二期和仪长原油管道复线,进一步提升成品油输送能力。建设多层次天然气管网体系,开工建设中海油LNG管线,支持皖苏、皖浙、皖豫、皖鄂和皖赣跨省管线项目建设,加大外省气源引进力度,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芜湖LNG接收站试点工作,支持发展LNG新兴业态,形成以管道为主、内河LNG接收站为辅的天然气供应格局。支持城市燃气企业在全省统一规划范围内建设储备设施和城市环网项目,解决城市天然气应急和调峰。“十三五”期间,建设原油管道360公里,天然气主管道1344公里。

专栏4  货物运输网重点建设项目

航道。加快长江、淮河干流、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建设;整治水阳江、秋浦河、姑溪河、兆河、顺安河、青通河、皖河、华阳河、滁河、青山河等长江支流航道,涡河、新汴河、沱浍河、萧濉新河、泉河、窑河—高塘湖等淮河支流航道;实施合裕线、沙颍河船闸改扩建工程。

港口。建设合肥港派河港区中派综合码头、庐江龙桥作业区码头、店埠河港区循环园作业区、巢城港区二期,芜湖港三山港区中外运码头二期,马鞍山港郑蒲港区二期,安庆港中心港区五里庙集装箱作业区改建、长风和皖河农场作业区,铜陵港江北港区一期,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码头,池州港牛头山港区中电建安徽长九公司矿石码头二期,阜阳港南照综合码头,水阳江宣州综合码头。

集疏运道路。建设芜湖宝特物流、铜陵港江北港区、池州港梅龙港区、安庆港中心港区长风和皖河农场作业区、合肥港派河港区、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等铁路专用线,铜陵S221朱家咀至大通改建工程横港至大通段、宿松县S249疏港通道、芜湖S208柘无路改建工程无城—高沟段、淮北韩村港区—煤化工基地等一批疏港公路。

管道。建成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配套成品油管道及油库项目二期、仪长原油管道复线工程。建设宣城—黄山(宁国—黄山段)、环巢湖管线(店埠—巢湖花山段)、巢湖花山—白桥、环巢湖管线(巢湖花山—庐北段)、高林—高沟(高林—无为段)、滁州—半塔、空港—六安、太和—亳州、太和—阜阳、颍上—六安、刘巷子—宿州、宿州—泗县、定远—明光、高林—高沟(无为—高沟段)、六安—庐北、凤台—颍上、刘巷子—凤台、宿州—淮北等天然气干支线。

4.建设快捷城市公共交通网。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公交分担率,促进绿色低碳出行,缓解城市拥堵状况。

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强化规划引导,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城市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加快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建成合肥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启动规划批复的芜湖等其他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建设,逐步提升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地位。

专栏5  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建成合肥市轨道交通1、2、3号线,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建设合肥市轨道交通4、5、6、7、8号线以及2号线东延、3号线南延、4号线南延、S1线一期工程和马鞍山、安庆、淮南、铜陵、宿州、蚌埠、阜阳等城市轨道交通主干线路。

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及道路布局规划,编制完善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并完善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加快推进社会公共停车场项目建设,以交通枢纽、居住区、商业区、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区域为重点,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并统筹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主体和投资规模的准入标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停车场。

发展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积极采用新能源、清洁燃料公交车辆,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为主的城市交通出行系统。按照城市绿道标准建设改造步行和自行车道,改善慢行交通设施条件。支持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投放公共自行车。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鼓励低碳绿色出行。

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实施出入城市畅通工程,优化衔接城市内外交通,采用改扩建城市道路、立交桥和新建连接道路等措施,以及加强交通控制、优化运输组织等方式,缓解城市对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路段拥堵状况。鼓励合肥等有条件的城市与铁路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现有铁路专用线、站场等存量资源,对具备条件的线路和站点进行技术改造,提供中心城区与郊区间通勤、旅游等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市实施铁路枢纽货运外绕线,有效置换空间资源。

(二)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强化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要求,依托全省主要客货运输场站、港口和机场,加快建设综合交通客货运枢纽。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布局。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关系,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协调枢纽与通道建设,完善枢纽布局体系。全面提升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进芜湖、蚌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阜阳、安庆、黄山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路网的节点作用;建设淮北、亳州、宿州、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池州、铜陵等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与中心枢纽城市的互补和衔接。

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快速铁路、公路重点客运场站和民用机场,建设一批与城市轨道、地面公共交通、私人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努力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畅通站场间直接连接,实施既有客运枢纽立体化换乘改造,优化流程,缩短距离,提高旅客换乘的便捷性。

建设综合货运枢纽。依托铁路重点货站和主要港口,建设与公路等不同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货运枢纽,提高货物换装效率,实现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根据城市空间、产业布局,以运输需求为导向,优化货运枢纽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的空间布局。

专栏6  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建设项目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建设阜阳高铁西站、芜湖高铁北站,合肥高铁新西站、安庆高铁西站、黄山高铁北站、六安火车站、宣城火车站,合肥新桥机场、芜湖宣城机场等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一批铁路、公路、机场专业性客运场站。

综合交通货运枢纽。建设合肥北、阜阳北站、淮北青龙山及合肥港、芜湖三山港、马鞍山郑蒲港、铜陵江北港、安庆新港等综合交通货运枢纽,一批铁路、公路、港口专业性货运场站。

提高枢纽服务水平。加强运输管理,优化组织方式,完善作业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合理安排客运班次车次,加强方式内部和方式之间的运力匹配、组织衔接、时刻对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设施一体化和运营组织衔接,加快跨运输方式的出行信息和票务、单证等联程联网系统建设,完善枢纽及站点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加强枢纽综合开发。发展枢纽经济,强化区域联动开发,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建设与城市空间、产业发展联动融合、综合开发的立体式、复合型城市综合体。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促进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融合。

(三)加快智能交通发展。

实施交通“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创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先进技术装备,推进互联网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快智能交通发展,逐步实现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互联网化。

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用数字化手段完善数据采集、更新和共享机制,加大信息整合力度,构建实用、高效、开放的交通大数据系统,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联合票务平台,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移动政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审批。

加强智能化技术应用。加强现代通信、信号、传感、定位、识别等智能化技术在交通调度指挥、运输组织、运营管理、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推进高速公路ETC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平台互联互通,有效整合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信息资源,实现跨区域、跨交通工具的“一卡”通行,初步形成覆盖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和重要交通枢纽的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高效物流体系建设。支持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机器人等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提升物流自动化作业和仓储运管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广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与配送车辆信息网络无缝对接。

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全省公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地理信息资源,构建全省统一的综合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平台,发挥数据处理、叠加分析、动态分段、地形分析、栅格显示及路径优化等主要功能,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行业管理、智能交通、运输调度、交通安全分析、养护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统筹交通设施设备、组织管理与运输服务协同发展,不断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加快推进城乡运输一体化,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运输服务市场,努力拓展国际运输服务。

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现代交通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运输装备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淘汰老旧车辆,投放舒适性好、安全性强、专业性高的新型车辆,提高中高级客车所占比例。加快推进内河水运船型标准化,更新老旧船舶,加快发展大吨位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江海兼用船等专用运输船舶。支持铁路运输企业使用高速铁路动车组,航空公司使用安全低碳的客货运飞机,公共交通企业应用新能源车辆,地铁运输企业购置符合当地运输特点的城市地铁车辆等。加快智能型运输工具的研发使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交通智能化技术装备水平。

统筹城乡运输一体发展。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逐步实现城乡运输一体化。完善道路客运网络,加强服务衔接,基本实现重点镇有站、重点村有亭,具备条件建制村全部通班车。完善农村客运补贴机制,推动农村客运班车定线、定点、定时运营。建立健全以农村物流枢纽站场为基础,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服务。推动大型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大宗物资、集装箱运输等方面开展绿色低碳联运服务和创新试点。支持有条件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整合物流服务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协调铁路运输企业在沿江主要港口与腹地物流园区之间开行小编组、快运行的铁路集装箱列车,积极发展铁水联运。加快普及公路甩挂运输,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及无车承运甩挂等模式发展。

构建公平开放运输服务市场。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制度与退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消除运输市场的区域壁垒和行业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运输服务价格在合理水平,防止低价超载竞争。加快信用信息在交通运输市场的推广应用,及时将交通运输企业信用信息纳入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交通运输企业加快完善运输组织方式,整合作业环节,清理和简化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

拓展国际运输服务。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合新欧国际货运集装箱班列、合肥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服务常态化。加快合肥、蚌埠无水港建设,增开合肥、蚌埠至上海港等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依托长江、芜申运河等航道,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港口为支撑,加快综合保税区申报和建设,打造江海联运枢纽。积极培育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增开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至港澳台地区及欧美地区的航线航班。

(五)增强交通绿色安全能力。

进一步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增强交通运输绿色安全发展能力。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和场站的空间资源,科学规划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高效利用长江、淮河岸线资源,严格保护生态岸线,节约集约使用港口岸线。大力推广节地技术,提高公路、铁路、机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综合开发。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

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先进适用的减排技术,加强运输设施环保材料和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重点加强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城市配送等领域规模化应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比例,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65%。鼓励新能源运输工具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应用创新,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点建设与改造。采取综合措施,减少铁路、公路沿线噪声、震动等影响。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促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值标准。“十三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碳排放下降20%。

积极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加强污染治理,坚持污染排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实施老旧路网、港口码头、枢纽场站设施绿色化更新改造和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鼓励运输企业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烟气脱硫除尘、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作。强化对营运车船定期监督、检查和维修,全面实施船舶污染治理。

强化交通安全能力。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能,继续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内河安全监管设施。建立健全路地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实施境内铁路平交道口改立交工程,消除铁路运输安全隐患。积极推进交通行业应急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体系。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序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规范救援管理程序,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与国家相对应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管理职能架构。完善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统筹规划、同步建设、运营管理等问题。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向社会资本开放范围和形式,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协调发展格局。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

(二)强化建设要素保障。把握国家政策取向,依据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大各级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提升方面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城市交通、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等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交通运输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项目收益债等多种方式筹措交通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交通建设用地的支持,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与培养。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管理、服务等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

(三)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和“五项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健全项目储备制度,统筹交通发展需求,精准谋划一批有带动力、综合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强与国家相关规划衔接,力争重大交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加强部门、区域之间协调联动,建立项目前期工作协同推进机制,省直相关单位对口推进各类专题报批工作,并对省内审批事项精简程序、同步推进,各市加强配合,保障现场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等工作按期完成。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加大在建项目协调调度力度,完善全省交通与电力、石油天然气管道等线路交叉穿越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四)研究落实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行业发展的政策,认真执行各项支持保障措施。跟踪把握国家最新政策导向,在继续加快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家支持鼓励的交通发展领域,努力争取国家更多投入。主动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业态模式和战略需求,加强交通政策研究,在土地综合开发、社会资本引入、金融工具使用、建设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创新突破。

(五)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按照规划项目化、项目工程化的要求,细化目标,分解任务,认真组织规划落实工作,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和规划目标实现。编制完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管道、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等专项规划,加强与周边省市规划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和评估,组织进行年度分析和中期评估,并根据需要按规范程序适时调整。引入公众评价、第三方评估等模式,提高规划实施评估工作透明度、公众参与度、评价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环境保护

(一)对规划的环境影响总体评价。本规划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及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其他交通运输规划等做了有效衔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提升资源、能效综合利用水平,较好地与各类环境敏感区相协调,对气环境、声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对构建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坚持“保护优先、避让为主”的路网布设原则,加强对环境敏感区保护。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尽量利用既有交通廊道,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避绕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以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做好超前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提前介入,为项目勘察设计、预留建设用地等前期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加快研究制定增加耕地用于占补平衡和重大工程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等办法,严控增量用地、优先利用存量,加强交通建设工程及站场节能、节地设计,高效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加强新型智能、节能环保等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提高建设、运营、养护等过程中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水平。制定规范和标准,加快推行运输工具的烟气脱硫除尘、尾气净化。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交通项目审批,严格土地、环保准入。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健全节能环保目标责任机制,完善考核机制,严格考核指标。

附件:1.安徽省“十三五”综合交通通道、枢纽规划示意图

      2.安徽省“十三五”铁路规划示意图

      3.安徽省“十三五”高速公路规划示意图

      4.安徽省“十三五”航道、港口规划示意图

      5.安徽省“十三五”机场规划示意图

      6.安徽省“十三五”油气管道规划示意图

      7.安徽省“十三五”过江通道规划示意图

      8.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工 作 任 务

负责单位

时限要求

1

完善至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黄山至杭州、合肥至安庆至九江、郑州至阜阳、合肥至青岛、宣城至绩溪至黄山至景德镇至南昌、武汉至安庆至池州至黄山、合肥至南京等高速铁路,进一步扩大快速铁路网覆盖面。“十三五”期间,续建快速铁路1110公里,开工建设693公里,建成1385公里。

省发展改革委、省投资集团等

2020年

2

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网,并利用已建高速铁路和既有普通铁路,提供快速度、公交化、大容量的城际运输服务,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至周边主要城镇、重点旅游景区之间的快速客运铁路联通,研究建设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四山联动快速通道”。“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城际铁路578公里,建成200公里。

省发展改革委、省投资集团等

2020年

3

开展合肥都市圈等市郊快线线网研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小城镇示范建设和片区规划,探索TOD开发新模式,加快建设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建设合肥至六安至金寨、合肥至巢湖等市郊快线。

省发展改革委、省投资集团等

2020年

4

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大力推进“县县通”、国家和省重点扶贫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实施服务区和互通增扩建工程,提高通达通畅水平和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续建高速公路627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686公里,改扩建高速公路876公里。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控股集团等

2020年

5

继续完善合肥新桥机场保障水平,适时启动新桥机场二期建设,不断提升旅客运输服务能力。发展航空客运和货运并重,加强与航空公司合作,积极引入基地航空公司,加快培育本土基地航空公司,开辟和加密航线航班,基本实现与国内适航省会城市全部通航,力争航线网络延伸到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把合肥新桥机场初步建成区域性航空枢纽。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安徽民航机场集团等

2020年

6

推进在建普通铁路工程建设,加快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提高铁路网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十三五”期间,续建并建成普通铁路135公里;复线改造126公里,电气化改造1368公里。

省发展改革委、省投资集团等

2020年

7

以加强省际、市际联通公路建设,消除瓶颈路段制约为重点,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实施一级公路“网化工程”、二级公路“提升工程”和以路面改善为主的“品质工程”,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提升综合保障水平,促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十三五”期间,建成一级公路2000公里,升级改造二级公路4000公里。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8

持续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和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完成部分老村级道路加宽改造、撤并建制村路面硬化、贫困村内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健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完善以农村物流枢纽站场为基础,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畅通城乡物资流通渠道。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9

着力增强长江干线过江能力,加快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强化两岸路网衔接,促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结合优化整合渡口渡线,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十三五”期间,建成跨长江公铁桥1座、公路桥3座,开工建设公铁桥4座、公路桥1座、城市道路过江通道2座。到2020年,形成皖江区域便捷顺畅、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过江通道系统,全省开通运行的跨江通道达到10座。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0年

10

完善全省机场布局,改善通航保障条件,新建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民航机场,开展迁建黄山机场、新建安庆、金寨民航机场规划研究,实施阜阳、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完成黄山机场改造,研究恢复合肥骆岗机场通用航空服务,推进六安、庐江、砀山、金寨、泾县、芜湖、淮北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编制水上通用机场建设规划。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安徽民航机场集团等

2020年

11

加快建设集邮件接转、物流配送、信息交流和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村邮站,推进合肥全国邮政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快递行业,支持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等市建设现代快递枢纽,建成合肥一级快递物流园区,打造合肥成为全国快件综合集散中心,在全省建设2000个快递公共投递服务站。加快合肥快递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全国性快递呼叫中心。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实现乡镇快递网点全覆盖。开展国家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支持合肥、芜湖等市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大力发展邮政业标准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推进快递标准化试点。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完善邮政业省市两级安全监管平台。支持企业配备安检设备,实现出省非协议客户快件应检必检。

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等

2020年

12

加快长江干流整治,进一步提高通航能力。推进淮河干流整治,将临淮岗以下河段航道等级提高到二级、以上河段提高到三级。加快建设引江济淮航运配套工程,打通江淮联运通道,构建“两横一纵”航道主骨架。加快支流航道整治,打通“断水路”,有序提升涡河、沱浍河、萧濉新河、水阳江、滁河、姑溪河、漳河、顺安河、青通河、秋浦河、皖河、华阳河、泉河、窑河—高塘湖等支流航道通航能力。“十三五”期间,整治高等级航道1000公里以上,新增高等级航道372公里。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等

2020年

13

有序推进长江港口建设,按照市场化原则,全面整合港口资源,推动组建沿江港口投资运营集团,构建统一的沿江港口营运管理平台,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战略合作。统筹集装箱、煤炭、建材、矿石码头发展,引导大型公用码头和液货、LNG等专业码头发展。加快淮河水系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建设,提升现代化水平。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加快合肥港公用码头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亿吨,其中集装箱160万标箱。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等

2020年

14

加快连接沿江、沿淮主要港口、开发区、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的集疏运专用铁路、公路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集疏运设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加强老港区集疏运通道升级改造,缓解港城矛盾。加快阜阳北、宣城巷口桥、合肥经开区、宿州符离集等一批现代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0年

15

完善原油成品油管输体系,建成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配套成品油管道及油库项目二期和仪长原油管道复线,进一步提升成品油输送能力。建设多层次天然气管网体系,开工建设中海油LNG管线,支持皖苏、皖浙、皖豫、皖鄂和皖赣跨省管线项目建设,加大外省气源引进力度,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芜湖LNG接收站试点工作,支持发展LNG新兴业态,形成以管道为主、内河LNG接收站为辅的天然气供应格局。支持城市燃气企业在全省统一规划范围内建设储备设施和城市环网项目,解决城市天然气应急和调峰。“十三五”期间,建设原油管道360公里,天然气主管道1344公里。

省能源局等

2020年

16

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强化规划引导,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城市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加快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建成合肥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启动规划批复的芜湖等其他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建设,逐步提升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地位。

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2020年

17

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及道路布局规划,编制完善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并完善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加快推进社会公共停车场项目建设,以交通枢纽、居住区、商业区、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区域为重点,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并统筹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主体和投资规模的准入标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停车场。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等

2020年

18

发展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积极采用新能源、清洁燃料公交车辆,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为主的城市交通出行系统。按照城市绿道标准建设改造步行和自行车道,改善慢行交通设施条件。支持各市和有条件的县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投放公共自行车。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鼓励低碳绿色出行。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2020年

19

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实施出入城市畅通工程,优化衔接城市内外交通,采用改扩建城市道路、立交桥和新建连接道路等措施,以及加强交通控制、优化运输组织等方式,缓解城市对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路段拥堵状况。鼓励合肥等有条件的城市与铁路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现有铁路专用线、站场等存量资源,对具备条件的线路和站点进行技术改造,提供中心城区与郊区间通勤、旅游等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市实施铁路枢纽货运外绕线,有效置换空间资源。

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20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布局。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关系,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协调枢纽与通道建设,完善枢纽布局体系。加快建设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中心枢纽功能;推进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路网的节点作用;建设淮北、亳州、宿州、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池州、铜陵等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与中心枢纽城市的互补和衔接。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0年

21

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快速铁路、公路重点客运场站和民用机场,建设一批与城市轨道、地面公共交通、私人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努力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畅通站场间直接连接,实施既有客运枢纽立体化换乘改造,优化流程,缩短距离,提高旅客换乘的便捷性。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0年

22

建设综合货运枢纽。依托铁路重点货站和主要港口,建设与公路等不同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货运枢纽,提高货物换装效率,实现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根据城市空间、产业布局,以运输需求为导向,优化货运枢纽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的空间布局。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0年

23

提高枢纽服务水平。加强运输管理,优化组织方式,完善作业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合理安排客运班次车次,加强方式内部和方式之间的运力匹配、组织衔接、时刻对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设施一体化和运营组织衔接,加快跨运输方式的出行信息和票务、单证等联程联网系统建设,完善枢纽及站点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0年

24

加强枢纽综合开发。发展枢纽经济,强化区域联动开发,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建设与城市空间、产业发展联动融合、综合开发的立体式、复合型城市综合体。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促进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融合。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

2020年

25

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用数字化手段完善数据采集、更新和共享机制,加大信息整合力度,构建实用、高效、开放的交通大数据系统,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联合票务平台,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移动政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审批。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26

加强智能化技术应用。加强现代通信、信号、传感、定位、识别等智能化技术在交通调度指挥、运输组织、运营管理、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推进高速公路ETC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平台互联互通,有效整合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信息资源,实现跨区域、跨交通工具的“一卡”通行,初步形成覆盖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和重要交通枢纽的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27

加快高效物流体系建设。支持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机器人等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提升物流自动化作业和仓储运管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广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与配送车辆信息网络无缝对接。

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等

2020年

28

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全省公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地理信息资源,构建全省统一的综合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平台,发挥数据处理、叠加分析、动态分段、地形分析、栅格显示及路径优化等主要功能,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行业管理、智能交通、运输调度、交通安全分析、养护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29

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现代交通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运输装备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淘汰老旧车辆,投放舒适性好、安全性强、专业性高的新型车辆,提高中高级客车所占比例。加快推进内河水运船型标准化,更新老旧船舶,加快发展大吨位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江海兼用船等专用运输船舶。支持铁路运输企业使用高速铁路动车组,航空公司使用安全低碳的客货运飞机,公共交通企业应用新能源车辆,地铁运输企业购置符合当地运输特点的城市地铁车辆等。加快智能型运输工具的研发使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交通智能化技术装备水平。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30

统筹城乡运输一体发展。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逐步实现城乡运输一体化。完善道路客运网络,加强服务衔接,基本实现重点镇有站、重点村有亭,具备条件建制村全部通班车。完善农村客运补贴机制,推动农村客运班车定线、定点、定时运营。建立健全以农村物流枢纽站场为基础,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31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服务。推动大型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大宗物资、集装箱运输等方面开展绿色低碳联运服务和创新试点。支持有条件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整合物流服务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协调铁路运输企业在沿江主要港口与腹地物流园区之间开行小编组、快运行的铁路集装箱列车,积极发展铁水联运。加快普及公路甩挂运输,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及无车承运甩挂等模式发展。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32

构建公平开放运输服务市场。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制度与退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消除运输市场的区域壁垒和行业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运输服务价格在合理水平,防止低价超载竞争。加快信用信息在交通运输市场的推广应用,及时将交通运输企业信用信息纳入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交通运输企业加快完善运输组织方式,整合作业环节,清理和简化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33

拓展国际运输服务。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合新欧国际货运集装箱班列、合肥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服务常态化。加快合肥、蚌埠无水港建设,增开合肥、蚌埠至上海港等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依托长江、芜申运河等航道,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港口为支撑,加快综合保税区申报和建设,打造江海联运枢纽。积极培育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增开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至港澳台地区及欧美地区的航线航班。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等

2020年

34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和场站的空间资源,科学规划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高效利用长江、淮河岸线资源,严格保护生态岸线,节约集约使用港口岸线。大力推广节地技术,提高公路、铁路、机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综合开发。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

2020年

35

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先进适用的减排技术,加强运输设施环保材料和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重点加强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城市配送等领域规模化应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比例,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65%。鼓励新能源运输工具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应用创新,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店建设与改造。采取综合措施,减少铁路、公路沿线噪声、震动等影响。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促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值标准。“十三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碳排放下降率达到20%。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等

2020年

36

积极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加强污染治理,坚持污染排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实施老旧路网、港口码头、枢纽场站设施绿色化更新改造和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鼓励运输企业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烟气脱硫除尘、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作。强化对营运车船定期监督、检查和维修,全面实施船舶污染治理。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等

2020年

37

强化交通安全能力。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能,继续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内河安全监管设施。建立健全路地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实施境内铁路平交道口改立交工程,消除铁路运输安全隐患。积极推进交通行业应急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体系。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序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规范救援管理程序,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等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