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chinalenglian

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补齐冷链短板,助农产品“鲜”行

来源:中冷联盟秘书处 2021-12-23

农产品流通关乎基础民生保障,在保供稳价、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中,不少内容涉及促进农产品上行和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行等相关任务,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任督二脉”将被打通,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商务部始终高度重视流通领域冷链发展工作。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商务部已累计支持新增冷库库容600余万吨,全国超过70%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链设施。

洪涛在采访时提供了一组数据:中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和69%,腐损率分别控制在15%、8%和10%以下。2020年,全国冷库仓容超过7000万吨,冷藏车保有量28万多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连接产地供给与销地需求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尽管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中国与发达国家80%~100%的平均冷链流通率、5%以下的腐损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冷链物流缺的是链条、体系。”洪涛直言,当前农产品物流面临的问题是“成本高、效益低、服务差”。


针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及成本等痛点,规划提出“到2025年,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的目标。

上述目标如何实现?“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消费能力,让农民和市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和发展县域商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李刚表示,商务部将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作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

洪涛则从政策引导角度提出建议。他认为,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是提升农产品冷链流通率的关键。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性建设,强化引导性投资、示范性投资。同时,要重视科技创新,引导推广新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进一步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科技,使信息渠道、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更加科学、准确、安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预警体系,提高市场调控和公共信息服务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等。

在产地冷链方面,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何明珂表示,目前中国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田间地头预冷、冷链加工、冷藏设施普遍不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不畅、效率低,“最初一公里”成本高。

对此,规划提出了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产地冷链服务网络、产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并规划了产地保鲜设施建设工程、移动冷库推广应用工程等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