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chinalenglian

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无接触配送”会否成物流业新风口?

来源:网络 2020-02-24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举国性疫情席卷中华大地,为防病毒肆虐与蔓延,武汉封城,物资告急,百业凋零。然而希望与商机也总是伴随着伤痛与绝望,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让电子商务因祸得福在夹缝中开辟出了一片壮丽的新天地,那么2020年这场新的疫情,又有什么样的非凡创举诞生呢?

 

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无接触,以减少病毒的蔓延,物流业也同样不例外,“无接触物流”的模式应运而生。

 

多家外卖、生鲜、及时配送企业于1月28日左右集中宣布开始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虽然中国早已有无接触的快递、及时配送实践,但本次政策、企业、疫情、用户心理多重要素催生出新词汇、新趋势,能否给智能快递柜、无人机、无人配送小车等物流科技产业带来转机?

  

何为“无接触配送”?

  

“无接触配送”是快件物流末端配送服务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武汉疫情引起特别关注之前,出于快递“最后一公里”高效投递、收件人隐私保护以及用户安全等因素考虑,“无接触配送”已有广泛实践,在快件物流末端借助智能快递柜、快递驿站、代收点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来完成物品寄递。

 

“无接触配送”是指物流配送人员通过智能快递柜、驿站、代收点或用户指定地点实现寄递物品投放,避免与收件人直接接触的一种配送行为。相较于通常的快递服务要求实现门到门、用户签收来完成寄递服务,其核心在于“无接触”。因此,“无接触配送”是特定背景下收件用户对寄递服务精细化的一种需求表达,其实现方式则体现出快件末端资源共享、共配和效率优化。

 

其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新老结合,无接触配送体现出快件物流服务新词汇和末端配送共享实践的结合;二是供需协同,特定背景下精确化的用户收件需求为快件物流供给服务提供新的表现方式,并且促成供需“双赢”的协同局面;三是创新变革,无接触配送体现出消费方式变革的驱动力,将促进快件寄递的内涵、服务标准、运营模式乃至监管要求面临系统变革的空间。

 

据报道,为保护用户和骑手健康安全,美团外卖率先在武汉优先试点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截至1月27日,美团外卖“无接触配送”已在北上广深等全国184个城市上线。紧接着,天猫超市、饿了么、盒马密集宣布“无接触配送”服务正式上线。消费者下单后,天猫超市会默认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配送员在与客户电话联系后,会将货品放在双方约定位置。星巴克、喜茶、名创优品也纷纷发布了相关服务功能。

 

为阻止疫情蔓延,预防病毒通过邮快件以及物流人员扩散传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侯延波1月30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会上表示,按照卫健部门的要求,应对邮件快件和运输车辆进行二次消毒和通风。对于进出武汉的邮件和快件采取定点收寄、定点投递的模式,由快递员与用户进行电话联系,优先选择投递到智能快件箱,以减少人员间的接触。病毒通过邮快件传染机率极小。

 

疫情结束,用户习惯能否延续?

  

日常生活中新的动作和动机一开始都是由人下意识支配完成的,久而久之这些下意识的行为就成了人们的习惯。作为当前疫情背景下应急物流的一种服务方式,“无接触式配送”服务在本次疫情中深入人心。在武汉疫情的严峻形势下,90后京东快递员程武杰在一次送货时,客户在远处就对戴着口罩的他说,“你不要靠近我,就放在那里。”同时还一边走过来一边往空气里喷酒精。想必此类配送场景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并不罕见。

 

据了解,一二线城市生鲜电商、即时配送用户已开始大规模使用相关服务。病毒通过快件传播的风险极低,因此用户收完快件,及时洗手即可预防感染。

 

但是,当疫情结束后,他们还会继续使用该服务么?

 

从心理层面分析,当疫情结束后,用户不会继续因为害怕感染疾病而选择“无接触式配送”服务。但是,疫情带来了用户习惯的养成,以及智能快递柜等设施的增加。这些要素很有可能在疫情结束后,继续扩大“无接触式配送”服务的占比,进而提升智能快递柜、驿站甚至无人配送机、无人配送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

 

深陷泥潭的智能快递柜将迎来转机?

  

顶着快递、电商巨头光环的智能快递柜,曾几何时风光无限。可在经过一连串的融资、并购、扩张后,如今的智能快递柜行业却深陷泥潭:成本高企,无法盈利。但是,通过本次疫情对“无接触式配送”消费习惯的进一步培养,智能快递柜或可迎来一定程度上的转机。

 

我国快递业务量不断高涨,于2019年完成635.2亿件,实现25.3%的同比增长。但在一片“春光大好”下,远未盈利的智能快递柜投入和运维成本也随着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而水涨船高。据报道,一台智能快递柜一年的投入和运维成本共计在10万元左右。而快递员、消费者双向收费以及广告、电商等附加等业务收入并不能覆盖成本。

 

本次疫情一定程度上为智能快递柜带来转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民心理产生了影响,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有意识的选择“无接触式配送”服务。快递小哥们为避免职业暴露风险,也有意向不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另一方面,政策上的推手作用将是明显的。在国家邮政局、卫健委下达相关政策后,居民社区、办公场所等人员密集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智能快递柜的数量,甚至在租金上给予一定优惠。无人配送小车等相关产业亦有可能迎来春天。

 

无人配送成未来物流终端配送新格局? 


2月6日,在全国“战疫”最前线的武汉市区,一台有着醒目“京东物流”标志的智能配送车,受到了全国舆论的关注。这辆智能车,实际上是北京科技企业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它在当天顺利实施了武汉市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定点医院——武汉第九医院的配送任务,保障了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所需的物资供应,成为疫情爆发后武汉智能配送的“第一单”。

 

2月12日上午,一架顺丰无人机降落武汉金银潭医院,将3.3Kg的医疗和防疫物资送到了医护人员手中。

 

无人机配送的加入,一方面可以有效消除道路限行和小区封闭等因素的影响,降低配送时间,将紧急物资在最短的时间送达指定地点;另一方面,无人机的配送可以有效避免配送人员与医务人员的面对面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早在2017年,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后,市场上就有不少玩家开始了对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变革,以京东和顺丰为例,京东开始尝试无人机送货的可能,在部分小区开始试点,同时在仓库建设方面,京东也加大科技的投入,从货物的到库、分拣、包装、配送等环节逐渐加强科技的影响,尽量减少人工。另外一方面,顺丰开始发力建设丰巢快递柜,通过大数据的力量,将让商品直接存入丰巢快递柜,然后给用户发送一条短信,用户只需要根据短信验证码及丰巢app等方式就可以领取货物。整个过程,配送员与用户只在线上进行沟通,商品就可以成功完成配送。

 

以前这种配送方式或许并不受欢迎,但是这次疫情,却让全国很多的用户都习惯了这种配送方式。无人配送本质上属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分支应用场景,但2019年并没有等来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落地,而是多家车企将量产的时间节点向后推迟,使得资本市场从盲目追捧回归理性思考,症结恰恰在于技术的不成熟。

 

但是,技术的不成熟不能阻止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本次疫情结束,无人配送的末端配送方式将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人配送既有节省人工成本的优势,也有提高社会配送效率的优势。

 

某种程度上说,肺炎疫情激发出的无人配送需求,为服务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量。毕竟2003年的电商平台在商品品类、物流速度、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体验远不如商场购物,正是非典疫情为电商平台制造了培养用户习惯的时间窗口。

 

本次肺炎疫情也培养了很多用户的无人配送消费习惯,人们也开始渐渐接受在无人的情况下,完成货物的收发,这就证明了这个市场是可行的,市场可行,势必迫使资本和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未来,无人配送的“无接触物流”是不是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而在疫情期间,已经在无人配送领域布局的玩家是否会像03年的非典一样,诞生几个巨无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