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红代表:加快建成“公益性农产品(冷链)物流扶贫节点基地”,破解“山货”出山难困局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8-03-16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而深度贫困地区不能脱贫的原因之一就是“卖”难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公益性农产品物流节点基地建设,是精准脱贫的关键环节,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意义重大。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佳惠集团董事长李小红建议,国家应重点支持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强公益性农产品物流节点基地建设,帮助特困地区群众打通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山货”出山难的突出问题。
李小红认为,目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产品物流节点基地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规划出现空洞。近3年,国家出台的物流园区、流通节点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中,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均未列入国家规划布局网络及支持重点,导致片区在全国物流发展布局中的空洞加大、山货出山的成本增加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等新问题更为突出。即使是拥有多个国家二级枢纽基地的片区中心城市,也难以获得国家同等规划及支持待遇,片区节点定位“被弱势”。
另一方面,规划方向滞后。随着消费升级、安全的双轮驱动和农产品电商及快运快递的飞速发展,农产品流通模式已由过去的“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为“节点基地”,经营模式由过去的“批发销售”扩能提质为“互联网+批发配送+冷链物流+流通加工+共同配送+快运快递+增值服务”等为核心要素的“节点基地”。但现行规划尚局限于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集配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以及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规划方向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不协调。
李小红认为,深度贫困地区在落地政策方面与现实工作有偏差。她表示,由于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未能列入国家一级、二级物流布局城市范围,中央财政支持14个片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及资金呈大幅下降趋势,这与乡村振兴战略 “项目及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要求不配套。同时,农产品流通的公益地位失衡。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部委支持的农产品流通仅为“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提升为“基本公益服务”,公益性农产品物流节点建设也未明确列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及产业园区,农产品物流扶贫产业地位与政策支持定位严重失衡。另外,扶植政策失准。一方面安排专项资金少。重生产设施建设、轻物流节点建设的问题突出,从中央到地方占扶贫资金总额70%的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支持建设、培育和发展公益性农产品物流节点建设的项目及资金极少。
她还认为,中央财政在支持农产品上行渠道建设中投入不足。14个片区农产品的上行量普遍较低,邮政、供销和快递等企业的建设成本大、营运成本高,经营普遍亏损。中央财政在支持片区政府建设“双向流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较少,“双向流通”的愿望难以实现。同时,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根据现行政策,脱贫攻坚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公益性农产品物流节点基地建设的“金股”主体为地方政府,商务部重点推进的公益性市场建设管理和评选标准也规定地方政府必须持有“金股”。据了解,现行“市场运作、政府奖补”模式,建成300亩的区域公益性农产品物流扶贫节点基地,需投资6亿元以上,需地方政府投入“金股”或支付奖补资金约1.5亿元,在片区县财政收入均不超过10亿元的情况下,依靠地方财政实现以上目标的难度较大。
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增加金融投入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投向深度贫困地区”的精神,本着“节点为王”的理念,为做好14个片区公益性农产品物流节点基地建设工作,促进脱贫攻坚加速推进,李小红建议:
一是商务部牵头颁布实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产品物流扶贫节点基地建设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重点确定和支持14个片区全部建成“公益性农产品(冷链)物流扶贫节点基地”,加快实现片区农产品物流产业园区融入全国物流网络体系。
二是商务部制定物流节点建设方向,明确农产品物流的“基本公益服务”性质,重点引导建成以“互联网+批发配送+冷链物流+流通加工+快运快递+增值服务”等为核心要素的物流 “节点基地”。
三是建议商务部、财政部等部委创新“双百市场”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模式,采取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资本金贷款或持有“金股”等方式,支持14个片区建设发展“公益性农产品(冷链)物流扶贫节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