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chinalenglian

扫一扫

关注中冷联盟官方订阅号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

聚焦两会,冷链之声!

来源:网络,中冷联盟整理编辑发布 2018-03-06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聚焦两会,有哪些冷链之声由此发出?让我们共同关注:


1、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简称“民进中央”)将在本次两会期间,提交《关于加快果蔬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科技创新助推现代果蔬产业发展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提案》聚焦我国果蔬采后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亟需突破的重点研究领域,提出科技创新是果蔬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将起到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建议进一步增强果蔬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科技源头创新和技术装备研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改变,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提案》提出了4点建议,其中主要跟冷链物流相关的内容有:

1、加强果蔬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科技创新能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建议将果蔬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的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作为下阶段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围绕果蔬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未来发展需求,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开展“基础性-前沿性-产业化-国际化-规模化”的一体化研究,提升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科技创新能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保障实现“保障质量、减少损耗、产业增效”的目标,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2、是加快产业集聚升级,培育支撑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企业加大成果产业化,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果蔬风冷、水冷、冰冷等预冷技术,合理布局机械通风库、冰温库、微型冷库、气调库建设,有序推进常规物流、冷链物流、气调物流等贮运模式,加强产地化配套工程建设,构建果蔬产地多元加工体系。

3、是重视科技队伍和支撑条件建设,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推进果蔬采后产地食品加工及冷链物流领域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和建设一批有重要影响和支撑能力的科技支撑平台。

4、是加强政府稳定支持力度,提高研究成果转化速率。需要政府提高对果蔬冷链物流和产地商品化加工处理的认知,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和倾斜,加大在冷链物流领域科技支持力度,增加引导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企业共同攻关,缩短研发周期,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后附全文)


2、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2018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当天,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共带来了6个提案,其中《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的提案》为保障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3个建议。

1、增加绿色通行证发放数量,放宽对生鲜农副产品配送车辆的进城限制。对管理规范、设施先进的重点物流企业应优先颁发绿色通道通行证,放宽车辆进城时间和通行路段限制,以大幅提升物流配送的效率,保障城市配送的畅通,满足城市消费群体对安全生鲜产品的需求。

2、对冷链物流车通行实施优惠政策。冷链物流对全程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在车辆、冷库、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大,建议对冷链物流配送车辆在各收费站给予免费或优惠通行的待遇,降低企业成本负担,支持企业集中力量投入到产业进步与升级中。

3、加大对大中型城市冷链物流相关设施的用地支持。加大城市生鲜食品中转分拣冷库建设,增加城市中转冷库建设用地的规划,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匹配、满足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

(后附全文)


3、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

​近年来,按照国家重要指示精神,在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动下,电商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有效对接供需,破解贫困地区“资源限制”,开辟了脱贫攻坚的“新通路”。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强,设施使用率低,运营成本较高,如果没有政府引导、统筹和扶持,推广应用难度大。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也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始之前,提交了《关于发挥电商富农作用打造扶贫“新通路”》的提案,这是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递交的第一份《提案》。

刘强东在《提案》中提出:建议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加快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建设“产地仓+冷链专线”模式的统筹引导和政策支持,提升生鲜农产品销售品质和效益。同时,进一步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提高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和利用水平,保证扶贫“新通路”的持久畅通。

4、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董事长张近东:

​虽说是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新人”,但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5年,早已让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习惯了将民生情怀融入国计民生的发展宏图。15年间,他8次聚焦农村、农民议题。而助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再次成为今年张近东的建议热点。

权威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全国已建成40多万个乡村电商服务点,快递乡村覆盖率达到80%,带动农村就业超2000万人。

不过,在张近东看来,当前的电商扶贫模式还不够精准,没有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依据致贫原因在扶贫方式上因势利导,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设不足,“输血”增收的同时,对于贫困户持续“造血”致富功能还有待加强。

他建议,政府要加强对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特别是要重点支持冷链物流等与农副产品上行息息相关的特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扶贫方式从捐赠扶贫、销售扶贫向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及集体经济增收扶贫等模式转移。

关于加快果蔬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科技创新助推现代果蔬产业发展的提案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生鲜果蔬的多样化供给与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果蔬产量巨大,果蔬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市场规模扩大迅速。2015年,我国蔬菜和水果(含西甜瓜)产量分别达到7.85亿吨和2.74亿吨,均居世界第一。果蔬产品产量和产值已超越粮食成为我国第一大农产品。但由于我国鲜活果蔬采后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研究与产业化进程起步较晚,技术装备及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适用于我国本土化果蔬采后加工物流需求的技术装备,结构合理性、设备成套性和技术匹配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产业效益有限。当前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仅为22%,预冷保鲜率仅为10%,损耗率高达30%,果蔬加工转化率仅为20-25%,导致果蔬经常性局部性过剩,供给侧瓶颈问题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而发达国家果蔬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先进,已围绕自身果蔬产业特点和需求,形成了现代化的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体系,果蔬冷链流通率和预冷保鲜率为80-100%,物流损耗率仅为1-2%,加工转化率超过60%。


一、我国果蔬采后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亟需突破的重点研究领域

科技创新是果蔬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将起到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建议进一步增强果蔬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科技源头创新和技术装备研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改变,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保障果蔬物流产品质量,减少物流过程损耗

从内因(物流对象本身生物学特性)、外因(物流微环境和微生物等)两方面研究大宗和特色果蔬在物流期间发生品质劣变和腐烂损耗的生物学机制以及调控途径。针对具体物流对象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我国果蔬资源产地实际,研发可减轻品质劣变和腐烂损耗的物流核心技术(如温湿气调控、减震包装材料设计、绿色防腐等精细化控制等物理措施等)。

2.研发本土化采后产地绿色加工处理工程化成套装备

突破品质无损分级、预冷气调、包装保鲜、清洗防腐等果蔬产后商品化绿色处理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适用于冷链物流配送过程和商品货架期等各环节的品质质量保持与全链条系统控制的绿色、高效新型果蔬物流保鲜配套装备,并集成已有和新研发的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通过中试和示范应用完善其具体参数,形成采后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技术工艺体系,推动果蔬产地商品化处理与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协同发展。

3.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果蔬采后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产业智能化发展

根据果蔬在采后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过程中对环境温湿度和气体组分控制等的高度依赖的特点,研发与之相适应的采后产地加工处理与冷链物流环节的绿色智能配套装备等;推进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果蔬采后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产业的紧密结合,突破产地商品化加工及冷链物流过程中微环境及品质信息的实时监测、预测预警及产品溯源技术,构建“扁平化”信息交互共享综合云服务平台,接入适用于生鲜果蔬网购、宅配、直销等现代消费模式的新型电子商务功能。


三、具体建议

1.加强果蔬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科技创新能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建议将果蔬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的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作为下阶段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围绕果蔬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未来发展需求,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开展“基础性-前沿性-产业化-国际化-规模化”的一体化研究,提升产地商品化加工与冷链物流科技创新能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保障实现“保障质量、减少损耗、产业增效”的目标,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2.加快产业集聚升级,培育支撑一批科技创新企业

建议进一步完善引导企业创新投入机制,出台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支撑一批具有较强研发与应用能力的果蔬物流企业。推动企业加大成果产业化,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果蔬风冷、水冷、冰冷等预冷技术,合理布局机械通风库、冰温库、微型冷库、气调库建设,有序推进常规物流、冷链物流、气调物流等贮运模式,加强产地化配套工程建设,构建果蔬产地多元加工体系。

3.重视科技队伍和支撑条件建设,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加强中青年高级专家、学科带头人以及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能力和引进力度。积极推进果蔬采后产地食品加工及冷链物流领域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和建设一批有重要影响和支撑能力的科技支撑平台。遵循“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合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并轨国际先进水平和市场标准,增强对国际新技术的跟踪和再创新能力,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

4.加强政府稳定支持力度,提高研究成果转化速率

果蔬产地加工与冷链物流作为果蔬产业的重要业态,急需有一批核心技术支撑其发展。研发果蔬物流加工关键共性技术并建立现代物流技术体系,投入大,难度大,单凭企业和市场难以实现,需要政府提高对果蔬冷链物流和产地商品化加工处理的认知,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和倾斜,加大在冷链物流领域科技支持力度,增加引导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企业共同攻关,缩短研发周期,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的农副产品需求日益增大。而当前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低,导致农副产品在最终消费前的损耗量大,且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仅为19%,大多数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产品的分销渠道没有严格的冷链环境,远低于欧美95%以上的水平。80%的易腐食品在运输中没有温度监控,导致农副产品在最终消费前的损耗量很大,且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电商渠道延伸至生鲜领域,在平均3-4天的运送耗时需求下,冷链物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因此,发展冷链物流符合当前农产品大规模流通的客观趋势,是保障食品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必要路径,同时可以通过降低农产品流通腐损率、促进农产品销售路径拓展来帮助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方面,是冷链发展、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现实中所存在的诸多障碍与挑战,具体体现在:部分大中型城市对冷链物流车入城限制较多;通行过程中,过路过桥费用较高;冷库较少以及冷库建设审批难度大;冷链行业标准有待完善;行业整体设备设施陈旧、信息化水平低下等。

为保障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使其在现代农业、消费升级、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出关键、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企业,加大对冷链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基础设施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和支持。

为此,我建议:

1、增加绿色通行证发放数量,放宽对生鲜农副产品配送车辆的进城限制。对管理规范、设施先进的重点物流企业应优先颁发绿色通道通行证,放宽车辆进城时间和通行路段限制,以大幅提升物流配送的效率,保障城市配送的畅通,满足城市消费群体对安全生鲜产品的需求。

2、对冷链物流车通行实施优惠政策。冷链物流对全程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在车辆、冷库、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大,建议对冷链物流配送车辆在各收费站给予免费或优惠通行的待遇,降低企业成本负担,支持企业集中力量投入到产业进步与升级中。

3、加大对大中型城市冷链物流相关设施的用地支持。加大城市生鲜食品中转分拣冷库建设,增加城市中转冷库建设用地的规划,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匹配、满足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