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运输把“青海菜”端上各地餐桌
来源:西海都市报 2017-08-08夏季的省城夜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夜宵也从以往的烤羊肉渐渐变成了海鲜啤酒。在青海吃海鲜,以前简直是奢望。现在,随着冷链运输的发展,从东海捕捞上来的海鲜一天内送达青海人的餐桌、早上屠宰好的牛羊肉晚上就能到上海广东已经变成平常事。
供需两旺
青海牛羊肉供不应求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青海与周边省份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以及政府进一步加大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使得青海冷链物流需求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015年全省肉类总产量34.14万吨,其中牛羊肉23.05万吨;牛奶31.5万吨;水产品1.06万吨;果品5.3万吨;蔬菜166.4万吨;依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形成的水库资源,青海建成中国最大的冷水网箱养殖基地,冷冻冷藏制品5万吨。
截至2016年,全省认证有机牛羊196万头(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07家,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1.5%,青海已经成为全国牛羊肉的主产区之一,在我国中高端牛羊肉餐饮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分割肉和冷鲜肉供不应求。
物流基础设施
正在发展完善
据统计,2015年我省羊肉产量居全国前十位、牛肉产量居全国前十五位,牛羊肉合计人均产量40公斤,是全国平均的4.5倍;人均消费量30.72公斤是全国平均的3.5倍,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量均居全国前五位。围绕牛羊的养殖、屠宰、加工、流通、消费等已形成产业。日益成熟的冷链运输让想吃青海牛羊肉的外地人在自家也能一饱口福。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成绩显著, 2015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07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72703公里,民航通航里程92536公里,货物运输量14639万吨。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青海朝阳物流园区获全国首批国家示范园区,排名第十一,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双寨现代综合物流园、格尔木综合物流园、德令哈物流园等是我省规划的重要物流节点园区;依托电子商务,党报物流、邮政、电信物流等快递业正在兴起。
全省物流企业已达1023家。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开通,国际航线逐步增多,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随着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物流量大幅增加,传统物流企业正在转型升级,产生了一些现代化物流企业雏形,使物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青海冷链物流建设发生质的飞跃
让远在西北的青海人吃到海味、让远在沿海的外地人吃到山珍。今后,我省把强化冷链物流硬件支撑作为重点工作,开展“牛羊肉全程冷链工程”和“农批市场综合冷链示范工程”建设。
基于牛羊肉产业链省内生产、省内供应和全国外销的特点,我省在牦牛和藏羊的主要屠宰和区域集散中心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依托有条件的公司屠宰、加工、批发交易市场和物流企业建设清真牛羊肉预冷集配、低温加工与仓储配送中心,购置和使用清真食品冷藏专用运输车,与青海全国中高端餐饮市场牛羊肉供应和“拉面经济”牛肉原料供应冷链物流需求相适应。
以西宁市已运营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海东市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海东海吉星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两个区域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中心,联合有条件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供应链联盟,共同进行冷链物流建设,打造青藏高原地区冷链标准化综合示范基地。
两个工程建设中,要求冷链仓库和配送中心具有库内外温度隔绝设施,具备完全封闭的月台、通道、冷库专用货架、专用叉车、保温门和具有全程温湿度自动监控系统和控制设备的标准冷藏运输工具,采用绿色、节能、低耗的冷链技术和解决方案,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实现仓储、装卸与运输作业全程“不断链”。发展冷链共同配送,探索社区“最后一百米”冷链配送服务模式。通过试点示范带动效应,使青海冷链物流建设发生质的飞跃。